

在江夏区五里界街孙家店村,有位81岁的老人何秀英,她悉心照顾瘫痪在床的儿媳37年,在精心的护理和爱心的呵护下,瘫痪儿媳竟然站起来了。
“婆婆的坚强、善良和勤劳,让我有了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婆婆的悉心照顾,让我能够站起来了。”昨日,在江夏区五里界街孙家店村,儿媳何承荣泪流满面地说。
今年81岁的何秀英是江夏区五里界人,曾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上有公公婆婆,下有三个儿子、四个女儿。
在何秀英21岁时,和现在的老伴詹少金结为夫妻。当时詹少金的父母都健在,尽管当年生活条件很差,但一家人相互关爱,儿媳孝顺,其乐融融。随着詹少金父母慢慢变老,身体越来越差,何秀英作为儿媳,一直尽心尽力地照顾公公婆婆。“我老伴很孝顺,有点好吃的,她总是先端给公公婆婆。”现年83岁的詹少金说:“当时生活很困难,粮食不够吃,她宁可自己挨饿,也想方设法让公公婆婆吃饱。”
老人詹少金告诉记者,后来,他的舅舅舅妈年龄大了,没有子女,也是常年住在他们家,吃喝拉撒,直到去世,期间都靠何秀英照顾。
婆婆借钱救回躺在太平间的儿媳
1980年,何秀英的大儿子詹益红和河南女子何承荣结婚,一家人和和美美。儿媳何承荣和婆婆何秀英一直相处和睦,从没红过脸。
1981年8月1日,随着一声婴啼,何秀英迎来了期盼已久的孙子,一家人沉浸在添丁进口的喜悦中。
然而没多久,大儿媳何承荣突然发高烧昏迷。在当地卫生院治疗一周不见好转,遂转院到市某医院。当时何承荣高烧43℃,入院治疗三个月依旧高烧不退,除了眼睛之外,身体没有一个部位可以动弹,宛如植物人。
医院认为这种病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没有治愈的希望,一度将何承荣放在了太平间。
“那时真的很困难,我坚持无论如何要救儿媳妇。我把家里的粮食卖光,甚至把留着来年作种子的口粮都卖掉筹钱为儿媳治病。”回忆儿媳妇住院的往事,老人何秀英欣慰地说:“好在有亲朋和乡亲的援助,几乎所有亲戚朋友都借过钱给我们,村子里的乡亲都伸出了援助之手,帮我们渡过了难关。”
为了给儿媳治病,何婆婆一家五块钱十块钱地找亲戚朋友邻居借。“那时候真是难啊,我们几乎借遍了所有亲戚和邻居。”何婆婆的二女儿詹益枝告诉记者:“亲戚和邻居都伸出了援助之手,医院也免去一部分治疗费用。”
何承荣退烧回家后,就瘫痪在床,全身不能动弹。祸不单行,儿媳住院期间,大儿子到处借钱筹医药费途中,又出了一场车祸,导致手部骨折,照顾自己都成问题,更别说照顾妻子了。儿媳在医院需要照料,家里还有农活要做。“那个时候很苦,我手臂不能动,干不了重活,很多事情都靠妈妈做。”何秀英的大儿子詹益红说:“我妈妈白天种田,夜晚还要去看我瘫痪在床的老婆,太累了。”
你可不能自己嫌弃自己啊
就这样,何秀英在儿媳何承荣还未来得及尽孝的时候,反过来开始照顾因病瘫痪在床的儿媳。“儿媳妇也是我的女儿,我只有尽我最大的努力照顾她,只要我还活着,还能动,就不会放着她不管”。
患病后的前四年,何承荣完全瘫痪在床,不能下地,连坐立吃饭都不能够,于是何婆婆只有一口一口地用勺子喂她吃,一日三餐从不间断。何承荣不能翻身,一个姿势躺的时间稍微有点久,何婆婆就小心翼翼地帮媳妇翻身,用毛巾为她轻轻地擦拭身子,服侍喂药、照顾日常起居。
由于病痛,前几年,一向好强的儿媳何承荣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面对意志消沉的媳妇,何秀英站出来说话了:“承荣,我们全家都没嫌弃你,你可不能自己嫌弃自己啊!你放心,我会照顾好你的。”饿了,热腾腾的饭菜喂给儿媳吃;渴了,温热的茶水递到嘴边;脏了,婆婆及时地清理干净;累了,一双温暖的手按摩全身……
37年间,何承荣身上没有起过丘疹,没有生过一次病,没有任何异味。为了做到这些,何秀英婆婆早上三四点就要起床。
看着婆婆为自己所做的一切,何承荣不禁潸然泪下:“别人家都是婆婆年纪大了,儿子儿媳来照顾的,可我们家不一样,我年纪轻轻就瘫在了床上,除了嘴巴能说话,头还能转动外,根本做不了任何事情。婆婆对我,胜似母亲。”
院子里栽树桩 让儿媳练习站立
在婆婆何秀英的精心照料下,儿媳何承荣在瘫痪后的第五年,先是嘴巴能动,再就是双手,最后上半身都恢复知觉了。一步步的改善,让何秀英看到了希望,她产生一个想法:“能否让儿媳站立并且自由行走?”
在当时既没有钱请康复医生,也没有钱到医院做康复治疗的情况下,这个想法看似天方夜谭。何秀英只能利用现有的条件,发挥农村人最朴实且智慧的方式——扎木桩。
在儿子的帮助下,何秀英在自家门前为儿媳扎了十多根木桩,让儿媳扶着树桩练习站立。
“刚开始,我很担心,怕儿媳摔倒受伤变得更严重。在儿媳刚扶树桩行走时,我总是跟在她后面,伸出双手扶着她。”何秀英说,坚持练习一年后,奇迹出现了:何承荣能拄着拐棍慢慢挪动行走。虽然不能干活,但在婆婆何秀英的照顾下,生活也能基本自理。
37年没出过村子
儿媳刚患病那几年,何秀英的婆婆雷素珍还在世,当时雷素珍老人已经快70岁了。除了照顾儿媳,还要照顾70岁的婆婆,何秀英几乎每天都是早上4点起床,先做好饭喂给儿媳吃,再喂牛喂猪,然后还要下地干农活。
“村里的乡亲有红白喜事要我帮忙的,我总是先把儿媳的饭做好,再去。算一算,我有37年没出过村子了。”
“人都有困难的时候,我们都是亲人,要相互扶持帮助。”何秀英共有三个儿媳,怕另外两个儿媳有意见,何秀英经常开导他们。另外两个儿媳看着婆婆做的一切,非常感动,也都自愿地参与照料,妯娌之间其乐融融。
“我们照顾她是应该的,她是好手好脚到我们家来的,给我们家生孙子才瘫痪,我们该照顾她一辈子。看到儿媳好了蛮多,哪怕是不能做事,我也高兴,我的孙子回来有个妈妈喊一下,有个人说话。”何秀英高兴地说。
37年的心酸、无奈、苦痛,只有何婆婆自己知道。然而,她却无怨无悔,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博大、无私的母爱。如今,何秀英照顾儿媳的故事,在五里界传为佳话。邻居们都被她的事迹感动,有时候会上门给何秀英帮忙,“婆婆坚持这么多年照顾儿媳,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她真的很伟大。”
言传身教让孙子懂得感恩回馈
何婆婆非常重视对孙子的教育,她坚强、善良、勤劳的品格激励着孙子成长。“从小开始,奶奶就教育我们要懂得感恩,做人要诚实、做事要诚信。”昨日,何婆婆的大孙子詹波在电话中告诉记者:“从我记事时起,奶奶就一直很辛苦,很勤劳。”
在何婆婆的言传身教下,孙子们从小就非常懂事、孝顺。“从小学开始,我和弟弟就帮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耕田、养鱼等,成年人做的,我们12岁左右都会做了。”詹波说:“奶奶教育我们要感恩。每年暑假期间,我们干完自己地的活,还经常给农忙的邻居搭把手。”
詹波从大屋陈中学毕业,考了540多分,本可以上个重点高中的,但不想给家里带来更多的负担,选择就读一所中专学校。毕业后,在一家保险公司做销售,现已升为中层管理人员。
“我们家人都很看重亲情,一直相互扶助。”詹波告诉记者:“我从上小学开始,每年的学费都是三个姑姑轮流帮忙拿的。几个姑姑家也不宽裕,但都尽力支持我上学。”
“现在我参加工作了,能回报长辈了。”詹波说,每年春节,他都要买上好些礼品去看望几个姑姑。
“何太婆是个好人,她善良、勤劳,家里很困难,但很坚强。她从来没有和隔壁邻居红过脸。邻里谁家有事找她搭把手,她总是随叫随到。”何太婆的邻居夏女士告诉记者:“我们在农忙时外出未回,赶上下雨天,太婆就会帮我们把晒在外面的衣服收好。”
五里界街孙家店村支部书记张爱珍说:“何婆婆是我们孙家店村的一个精神标杆,她坚强、善良、勤劳的品格影响了很多村民,在她的带动下,我们村各家越来越和睦,亲情氛围越来越浓厚。”
记者关晓锋 通讯员刘龙腾 陈培泽
(责任编辑 :支艳蓉)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