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实体慈善公益不能慢半拍)
3月初,身患白血病的黄绮雯通过微信搜索关注“白血病公益救助会”微信公众号。看了微信公众号中的机构介绍信息以及病友资料后,她决定求助于这个微信公众号,以此获得募捐。后来,同学提醒她,微信公众号提供的二维码收款人信息与她自己的不符,这时她发现仅收到了9人次捐款,只有50多元。(4月2日《中国青年报》)
对于普通人而言,这是一种欺骗行为,一次肮脏的抢劫。对于一个白血病患者而言,考虑到病情性质,这无异于一次行凶。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慈善事业为求助者和捐赠者双方都提供了便利,值得提倡和发扬。但由于诸多漏洞尚待补上,现阶段的网络慈善容易被图谋不轨者利用,运作为骗钱的工具。实际上,在救助这条战线上,打头阵的本该是实体的慈善组织和相关民政部门,网络慈善更多应发挥辅助作用。
然而,从报道案例所反映的情况来看,实体慈善活动的缺失,让网络成了开展公益救助实质上的第一渠道。现有的监管条件下,这不仅易导致“爱心诈骗”泛滥成灾,降低社会募捐的公信力,更严重的是,将会延误患者的治疗时机,其后果可想而知。对此,加强实体慈善的影响力显得十分迫切。
一般而言,求助者选择网络募捐的方式,优先考虑的是其较快的速度。因为,真实的钱款募捐多为急用,慈善救助机构若想发挥更大的作用,绝不能忽视这种求助心理。但现实往往是,合法的慈善组织,有一套完备的审批流程,虽说是按规矩办事,但对于急性病患者而言,这意味更长时间的等待。显然,求助者大多会产生自己等不起的担忧。
这种流程与心理、规矩与现实的矛盾,或许不能笼统归咎于慈善机构办事效率低下,但这的确是在对它们更快更精简的处理程序提出新要求。而紧随之的,则是流程与监管的矛盾问题。
求助申请和审批程序若能进一步精简化,那么监管必将更加细致化,监管力度也得随着加大。这不论是对实体慈善事业的效率提高,还是对网络慈善事业的除恶去秽,都有保驾护航作用。但是,在不影响流程加速的前提下,慈善机构不仅需要有力的策略,还得做好消耗更多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准备。
另外,一些求助者跳过实体慈善组织,选择带有中介性质的网络团体,也有形象和宣传上的原因。一方面,近年来一些慈善机构的信誉度下降很厉害,使得许多募捐者不相信现实中的社会团体。另一方面,民政部门的救助政策和慈善组织的申请流程,二者的宣传不太到位,很多募捐者压根不知道如何寻求政府部门及合法慈善组织的帮助。
出现这些情况,双方都不应抱怨,但从民政部门和慈善团体的角度来看,当“里子”跟上现实需求之后,“面子”也不能落后。如何提升民众对于慈善机制的认可和熟悉,以及对于救助政策的了解,仍需要有心人下大功夫。
现如今,网络慈善尚未成熟,实体的慈善救助活动仍肩负着扛鼎的使命,雪中送炭,断然不可慢半拍。
文/石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