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益新闻 > 正文

餐桌上的家教可以这样做

2019年01月24日 09:35   来源:中国妇女报   晓想

  生活节奏快,不少家长忙于工作、应酬,在家陪孩子吃饭的次数慢慢减少。研究发现,每周至少与家人共进晚餐3次的孩子,能更好地体验和享受家庭共餐的好处。近日,美国“男性气质培养网”刊文指出,餐桌上的家教可以这样做。

  让孩子参与做饭。孩子好奇心强,喜欢在厨房跟着家长身后转来转去,这既有助于更好地了解食物,又有益于训练独立生活技能。家长可让孩子参与食物制作,增加亲子互动时间。

  偶尔叫外卖或外出就餐。在家吃饭是最经济实惠、健康的选择。有时父母都很忙,偶尔叫外卖或者下馆子,也会给亲子双方带来轻松愉快的感觉。

  放下手机和电脑。全家人一起吃饭目的是增强亲子关系,无论大人还是孩子,如果盯着手机或电脑,会大大降低在座其他人的兴致。家长要先杜绝此类行为,放下手边的工作,给孩子树立榜样,主动交流。

  播放背景音乐。家人一起吃饭时放点轻松愉快的音乐,有助增添融洽和谐的氛围。

  懂得珍惜和感恩。家庭用餐过程中,家长可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更加明白“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让孩子珍惜粮食,懂得感恩。

  学点礼貌和规矩。礼仪大师威廉·汉森说:“善于观察的人,只用一顿饭时间,便可知你父母生活的背景怎样,你的教育背景如何。”餐桌礼仪与一个人从小所受的家庭教育密切相关。所以,家长和孩子一起吃饭时,可让其多了解一些餐桌规矩和禁忌,培养长期的良好习惯,让孩子将来在社交上赢得印象分,变得更自信。

  试试“10—50—1原则”。如何高效利用家庭用餐时间?美国畅销书《幸福家庭的秘密》作者布鲁斯·费勒分享了“10—50—1原则”。大部分家庭用餐谈话的焦点往往集中在“这菜是否太辣”等食物质量问题上。建议以10分钟高质量对话为目标,把50%的谈话时间交给孩子,每顿饭教孩子1个新词汇。研究发现,经常和家人一起吃饭的孩子,词汇量更大。

  聊聊家族故事。美国埃默里大学心理学教授马歇尔·杜克完成的新研究发现,了解家族史的孩子比不了解者自控力、自尊心更强,与家人更亲近。


(责任编辑 :支艳蓉)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