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益新闻 > 正文

寒夜清晨 他们忙着阻击病魔

2018年12月14日 11:28   来源:北京晚报   

  寒冷的冬季是很多疾病的高发期,尤其是免疫力低的老人和孩子,在这种天气里最容易“中招”。医疗工作者们打起了十二分精神,应对这场严寒带来的病魔阻击战。昨天,记者走进999急救中心和北京儿童医院,体验他们的工作,也感受到了严冬之下的一股暖流。

  999急救中心

  清晨与深夜的坚守只为患者平安

  12月12日,北京迎来了入冬后最冷的一个清晨。7点40分,北京红十字999急救中心的医生袁运就接到了第一个出车电话。

  高度近视的袁运从寒冷的室外进入室内,“哈气”模糊了双眼,他一边擦着眼镜,一边让家属把他引到患者身边。这是位70多岁的老先生。清晨起床,家人发现老人不太对劲,于是赶快拨打了急救电话。999的值班制度是24小时值班,从早8点到第二天早8点,袁运这天7点就赶到了中心,吃完早饭,交接班,清点好车内的药品器械后,兜里的电话就响了。“这台电话是中心配备的24小时开机的电话。”袁运一边接电话,一边和护士、司机跳上了车。

  患者就住在宝盛里小区,距离999中心大约3公里。救护车一路风驰电掣,路上,袁运了解到老人的基本情况:头晕,胳膊感到麻木。到了小区门口,袁运带上急救箱,护士拿起心电图机,司机带着担架,三个人来到老人家中。袁月透过“雾气蒙蒙”的镜片开始检查。考虑到老人有高血压史、糖尿病史等,袁运和护士立刻给老人做了心电图和快速血糖检测,就在等待结果的同时,袁运开始给老人做肌力检测,“大爷,您拉着我的手,两只手都使劲儿握。”老人配合着握着袁运的手,“左手肌力明显低于右手。”

  综合老人的各种症状,袁运怀疑老人可能是脑卒中。“来,您慢点。”袁运和护士将老人安顿在担架上,又给老人盖上了保暖被,让老人的家属陪着一起坐进了救护车。一进车厢,浓浓的暖意扑面而来,车厢内的温度显示为23摄氏度。袁运说,这个温度患者会最舒服。救护车一路奔驰,很快就到达了解放军第306医院。

  “清晨再冷,其实比起夜间都不算什么。”前两天夜里袁运值班时,后半夜1点接到了出车电话,有个心绞痛的患者急需救治。那天夜里刮着大风,患者住在一个老旧小区里,“刚一开车门,一股寒风袭来,感觉掉进了冰窖里。”袁运经常和同事开玩笑,说自己的一身脂肪够抵御严寒,但在这个冷冬,“寒风比我的脂肪更厉害。”

  袁运在急救这个岗位上工作了14年。每个后半夜都是这一个值班周期中最难熬的时间,又困又饿又冷,“但是看到患者经过我们的急救治疗,能够更快更安全地抵达医院,我就觉得坚守是值得的。” 本报记者 贾晓宏 J146

  北京儿童医院

  午夜12点急诊室挤得插不进脚

  午夜12点的儿童医院急救中心,灯火通明。深夜的停车场也很难找到空位,门诊楼前的自助挂号机处,提前一个多小时就已经排满了人,队伍从室内延伸到室外二三十米。这些家长是在等着挂12点放出的第二天的号源。

  走进急救中心,里面更是一片忙碌的景象。候诊大厅里的几十个座位已被占满,急诊室更是被挤得水泄不通,快要插不进脚了。一间急诊抢救室里的10张小床上躺着的都是婴儿。浑身上下插着各种颜色的管子,小脑袋上扎着针头,此起彼伏的哭闹声让原本忙碌的抢救室气氛更加紧张。

  急诊抢救室连着的就是诊室。两位值班医生正在忙碌。“请您排到队尾,问问别的家长,我也不知道哪里是队尾了。”医生霍枫一边看诊,还要一边不停地维持秩序。她确实不知道队尾在哪里,不断涌进来的家长将她团团围住,所有人都急着跟她说话, 再加上孩子的哭闹声,空气里都弥漫着一股紧张和焦急的味道。霍医生的桌上已经摞了20多个病历本,“发烧吗?”“有呕吐吗?”……她一边询问病情,一边快速地书写病历,跟家长问话的工夫,还熟练地把报告单贴到病历本上。不停有家长拿来检查报告,她眼疾手快地从里面挑出最关键的指标,重重地画下标记,干脆利落地给出结论——“这是轮状病毒引起的肠炎”、“这是脑积水,马上去挂神经外科的号”。

  一个13岁的男孩已经头疼三四天了,趴在医生桌上抬不起头。霍枫检查之后,发现他的症状像脑炎,建议家长去做腰穿检查。“出门右转去交费,然后去120那里抽血,再到住院那边问问有没有床位……”虽然已经忙得头都顾不上抬了,但是霍枫还是有条不紊地跟家长交代着每一个步骤。

  这边应对着家长们的询问,抢救室那边又有人喊她了——“霍大夫,孩子心率又下来了!”霍枫赶紧起身,脚步飞快地走进抢救室,给那边的患儿检查完了,趁着护士给患儿刮头发、做穿刺的四五分钟时间,她又争分夺秒般跑回诊室去看一两个患儿。等到那边护士做好准备,她又赶紧冲过去,拿起气囊……就在这时候,一个中年男子惊慌失措地冲过来找医生——孩子的病还没看好,带孩子来看病的妈妈又急又累晕倒了。

  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急诊室的医生忙得都没来得及喝一口水。凌晨1点多了,原以为一波高峰该过去了,没想到人非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急诊室里更忙碌了…… 本报记者 代丽丽 J205


(责任编辑 :支艳蓉)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延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