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通州张家湾镇“护河卫士”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首批50位“护河卫士”走到凉水河边开展护河行动。此举也被形容为开启了一次全民护水行动。如今,志愿服务队成立即将“满月”,“护河卫士”们每天都要忙些什么、她们为此付出了多少?记者跟随护河志愿者陈艳玲体验了一把“护河卫士”的工作。
陈艳玲今年40岁,她是通州张家湾马营村的村民。位于村委会北侧的凉水河,注入大运河北段,是村民们曾经赖以生存的河流。以前,这条河又臭又脏,村民们都绕道走,近几年,随着水环境治理,过去的脏水河不仅水清了,还引来了白鹭、野鸭等水鸟在岸边嬉戏。陈艳玲深有感触地说,到河边捡垃圾、做巡护,虽然辛苦,但作为一名护河志愿者,她每天要是不去河边转转,总觉得心里缺了点儿什么,现在环境这么好,他们更要好好地守护这条河。
讲述▶从受益者变成志愿者
从求学到工作,陈艳玲一直没有离开过马营村。在她的记忆里,这条从村里穿过的小河曾让村民们直发怵。“以前大家都不爱走河边,刚一靠近,一股臭味儿就飘过来了,更谈不上什么美景了。”随着水环境的不断治理,曾经臭味难忍的河水变清亮了,河里面的鱼也多了,周围的环境也越来越美,最近几年的巨大变化,让陈艳玲和村民们都感到欣喜。
大约四年前,几位马营村的村民们自发成立了护河志愿队。这个志愿队可以说是现在“护河卫士”的雏形。虽然组织构架说不上规范,但每个人都满怀一腔热情。大家的想法很简单:环境变美了,就更要好好保护,不能再让这条河受到破坏。
从那时候开始,只要是休息,陈艳玲和村民们就会自觉走到河边巡查,捡拾垃圾。每逢周末,陈艳玲还会带着五岁的女儿去河边转。别看孩子年纪小,但长期耳濡目染,她也养成了习惯,只要看到地上的烟头和果皮纸屑,就会捡起来丢进垃圾桶。看到有扔垃圾、丢烟头的游客,女儿还会用稚嫩的声音提醒他们不要乱丢。
水质变好了,也吸引了不少前来野钓的人,甚至还经常有非本村的人成群结队地出现。陈艳玲说,其实河里的鱼并不大,钓回家也吃不上几口肉,但鱼儿们对水质的清洁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每遇到野钓的人,她就会上前劝说,大多数野钓者听到劝说会讪讪收起钓竿,但陈艳玲也经常遭到白眼。不理解的人嫌她多管闲事,尽管如此,面对白眼和不解,她也从未放弃过。
责任▶汛期要随时关注河水动态
“护河卫士”志愿服务队成立后,志愿者们的工作更加上心了。每天上班前,陈艳玲都会提前出门,先去河边转一转。
近80米宽的凉水河横穿张采路,陈艳玲巡视的河段并不算长,距离单位也很近,全程下来要走半个多小时。“我在村委会工作,工作地点距离这条河也就百十来米,因为离得近,过来很方便,所以每天趁着休息,我和同事都要来看看河道是否又有新变化。”
雨天,是陈艳玲和同事们最担心的日子。8月上旬,北京经历了几场大雨,志愿服务队刚刚成立不久,就经受了严峻考验。一看到狂风骤雨,陈艳玲就坐不住了,她赶紧跑到河堤上观测河水上涨情况。一旦发现水位上涨异常,志愿者们会及时通报上级部门。下暴雨,河水上涨的同时会带来大量来自上游的白色垃圾,那些聚集在岸边附近的垃圾,“护河卫士”们会第一时间打捞起来,遇到那些漂在河中央的,镇里会第一时间增派打捞船来帮助清理。陈艳玲和“护河卫士”们,牢牢守住了整洁和安全。
翻看陈艳玲的手机,里面存着她每天巡河时拍下的照片。这里有倒映在河里的蓝天白云,有在岸边芦苇荡里翩翩起舞的白鹭,也有巡视河道时她发现的一些需要改善的小问题。“像我们这样的护河卫士,将来会越来越多,我相信大运河的环境也会越来越好。”
本报记者 李环宇
(责任编辑 :王璐瑶)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