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首页 > 公益新闻 > 正文

航空医疗救援走向寻常百姓

2016年07月06日 10:03   来源:光明网   

  轰鸣的螺旋桨、奇迹般脱险的伤病员——这些大片、纪录片里的酷镜头,已越来越多地成为普通人的身边事

  6月12日,西部城市敦煌,人们守着两位深度昏迷的热射病患者焦急等待。一架清晨由北京起飞的猎鹰2000LX远程固定翼医疗救援飞机抵达。病情最危重者通过专用担架登机,被转运到上海中山医院。当晚11时半,飞机返回敦煌。13日一早,另一位患者被转运到上海。14日,还是敦煌机场,飞机又将一位遭遇车祸的伤者转运至温州。

  这是北京红十字会999急救中心空中救援人员日夜兼程的3天。

  7月2日,这架飞机又以特殊设备,将一个出生仅28天的病儿从沈阳转送到北京儿童医院。这是中国航空医疗救援史上成功转运的年龄最小的患者。

  专业急救机构的独立“第一飞”

  6月15日,北京999航空救援办主任贾崇跃得知,两位在沙漠深度中暑的患者已脱离生命危险,忙把消息告诉完成这次任务刚返京、还在疲惫中的随机医生魏彦芳。

  魏彦芳和贾崇跃都是挺内向的中年人,但他们最早见证和亲历了中国航空医疗救援史。早在2010年,北京红十字会999急救中心(以下简称北京999)与最早引入空中医疗救护理念的一家通用航空公司合作,租用飞机开辟航空医疗转运业务,虽然在装备上只能算半专业,但也是专业急救机构开先河的起步。

  他们迄今已完成了200余次空中救援任务。中间引进专业飞机独立拓展业务,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魏彦芳是2010年时期的随机医生,那次任务是运送伊春空难的一位幸存者。从那次“第一飞”到这次“三联飞”,他保持着百余次参加医疗航空救援的惊人纪录。

  “航空医疗的使命,就是在危重病人的转运过程中,保持医疗的连续性,维护生命体征和脏器功能,直到两地医院的床对床衔接。”魏彦芳一句话就把任务的特殊性以及为什么引进专业飞机都说清楚了。

  就说固定翼专机,不光因为它轻型、多功能、在严酷环境下能着陆,还因为机舱环境要能支持图像信息传递和空地医生会诊,体外膜肺、血库等专业设备一样不能少,完全是更高端的重症监护室。

  北京999从德国欧直公司的制造车间考察起,精挑细选,2014年10月,这件事终于尘埃落定。

  除了上面提到的法国猎鹰固定翼飞机,同时还引进了另两架德国制EC135T2机型的直升机,三者均经过欧航(EASA)和美航(FAA)的认证,机上的医疗装备都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

  “与各种硬件比起来,与人有关的所有‘软件’准备更为重要。”999急救中心(医院)副院长田振彪告诉记者,由于有自己的医疗资源优势,他们从具有院前急救等实战经验的医护人员中,选拔了一支100人的专业航空救援队伍,初期派16人到德国接受专门培训。与此同时,由30位各行业专家学者组成的中国首都红十字航空救援专家指导委员会宣布成立。

  以“专业”“精湛”体现人道关怀

  北京999航空医疗救援办的工作人员都记得,就在2014年10月28日,引进飞机的消息通过媒体发布的第二天,他们接到了第一个求助电话:山东东营一位叫孔令才的农民工硫化坤中毒,生命垂危。万般无奈之际,患者的雇佣方看到了北京999引进专机这条新闻,第一时间抓住了这根“救命稻草”。

  空中救援模式即刻启动:向军方申请低空飞行、确定航线、与对方商定最合理的飞机停靠地点、向对方医生了解病情做出评估、判断转运条件、登记病人体重数据、向家属建议并联系敲定最合适的医院……

  一个多小时后,簇新的EC135T2直升机嵌入蓝天。

  “病人的脸是酱油色,尿液也是酱油色,只能靠两个小时一次的透析维持微弱的生命体征。”执行那次航空急救任务的医生也姓孔,病人当时的情况显然给他的印象很深。最终,病人在解放军307医院成功获救。


(责任编辑 :石兰)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延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