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承菊做客新华公益讲堂。
6月16日下午,由新华网联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共同举办的“公益中国九人行——中国非遗手工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大型融媒体互动访谈栏目完成录制。
自2006年起,中国的文化遗产日已走过十一个年头。十一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浪潮不断升温。传统技艺和现代审美怎样更好地融合?非遗传承怎样结合“互联网+”?公益讲堂现场,非遗传承人及行业专家从自身的经历谈起,共同探讨“中国非遗手工技艺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中国土家织锦优秀传承人、中国民族织锦工艺大师、湖南省龙山县土家织锦行业协会副会长黎承菊将自己设计的一个包带到了节目录制现场。“这个包中间的饰图就是土家织锦,叫做《二十四勾》。二十四勾相互连接,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土家织锦是土家族古老的手工工艺品,具有上千年的历史,是中国的“四大民族锦”之一。2006年,土家织锦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龙山县被授予“中国土家织锦之乡”称号。

土家织锦
黎承菊是土生土长的龙山人,13岁就跟随祖母学习织锦。“我们土家织锦的技艺传承沿袭传统,过去都是母传女、婆传媳以家族传承的形式传下来的。近年来,出现了土家织锦传习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这门技艺。”
尽管学习的人员来越多,但土家织锦技艺传承仍面临着一些困难。黎承菊说,现在的年轻人不太愿意学这门技艺,有的学了以后也不愿意再接着做。
黎承菊就带过很多徒弟,徒弟学成手艺后,有人选择离开,但也有相当一部分选择留下来。
对于选择离开的徒弟,黎承菊表示理解:“做土家织锦收入是按计件算的,初学者手艺不精,也做不快,所以也拿不到多少工资,靠着这门手艺没办法养家糊口,就只能到外面打工。”
收入,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土家织锦从业人员的数量。再加上土家织锦费工费力,所以产量并不高。
黎承菊认为产量不高并不是一件坏事。“当前情况下,土家织锦不能盲目扩大产量。一旦产量上去了质量下来了,将会对这门技艺带来极恶劣的影响。因此,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先把产品的质量提高,做成品牌。”
几年前,黎承菊曾经尝试请人做过网站,但网站做好之后,根本点击不进去。第一次试水网络就这么失败了。但是通过这次试水,黎承菊认识到互联网的巨大力量:互联网能起到极大的宣传作用,让土家织锦这一品牌走向高端。
“这次回去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把网店开起来。”黎承菊说,一定要好好利用互联网平台,让土家织锦为更多人知晓,实现品牌升级。
(责任编辑 :石兰)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