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首页 > 公益新闻 > 正文

李克强:严打假货建惩罚性巨额赔偿制度

2016年05月13日 10:02   来源:京华时报   

  京华时报讯昨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促进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更好满足群众消费升级需求等工作。会议决定,建立企业黑名单、惩罚性巨额赔偿等制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严打假冒伪劣,防止劣币驱逐良币。

  会 议认为,消费是最终需求。促进消费品工业升级,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关键作用,是推进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 各级政府要着力完善政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围绕消费者多样化需求,推动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措施

  1。完善市场准入,取消不必要的审批及目录和不合理收费,严格安全、环保、能耗等条件,支持企业在创意设计、提高科技含量和性能等方面下大功夫,促进大众消费品创新和有效供给。

  2。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导企业树立质量为先、信誉至上的经营理念,立足大众消费品生产推进“品质革命”,推动“中国制造”加快走向“精品制造”,赢得大市场。

  3。营造公平竞争营商环境,推进国内消费品与国际标准对标,引导企业加强从原料采购到生产销售的全流程质量管理,推行产品认证和第三方质量检验检测,严格实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推动中华老字号传承升级,支持企业培育新品牌。

  4。强化监管,全面推开“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方式,建立企业黑名单、惩罚性巨额赔偿等制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严打假冒伪劣,防止劣币驱逐良币。以质量持续提升,不断增强大众对国产消费品的品质信任度和品牌认可度。

  >>现场

  千万不要小看“小东西”

  “千万不要小看这些小产品啊!‘中国制造’这些年行销全球,正是依靠这些‘小东西’,开拓了大市场!”昨天的会议一开始,李克强就提醒各位参会者,要深刻认识消费品工业升级的重要意义。

  “我们不光要提升工业装备,做强重化工,同时要更加重视那些看起来很‘零碎’的小东西,推出更多适销对路的大众消费品,拉动‘消费’这个最终需求。”李克强在昨天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说。

  李克强明确要求,提升消费品工业不能依赖计划经济思维,重点支持和扶持某些产业和产品,而要认真分析问题,找准工业消费品质量“上不去”的症结所在,运用市场化方法,引导和促进企业推动消费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盖章权不放打假不愿管

  “给别人‘盖章’的权力坚决不放,但市场里面出现假冒伪劣、侵犯知识产权的情况,却不愿意管,还要让企业自己处理。这岂不是是咄咄怪事?”李克强说。他随即提出,推动消费品工业升级,政府要做好的第二件事就是“加强监管”。

  李克强举例说,他早年在地方工作期间,曾有食品企业无法确定采购猪肉的检疫章是否是“假章”,每年花费600万元用于重新检疫、次品焚烧。还有造酒企业,因为不堪“假酒”苦恼,只能自己搞防伪标识,自己请政府帮它们“打假”。

  “结果是,制售假冒伪劣的没有受到惩罚,最后把正品给搞垮了,这是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李克强讲到这里加重了语气,“这种环境不改善,监管不加强,怎么能保护创新,怎么能推动消费品工业升级?”

  >>链接·劣币驱逐良币

  “劣 币驱逐良币”现象,也被经济学家们称为格雷欣定律,是由16世纪英国金融家托马斯·格雷欣提出来的。当时,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铸币。在交换中,人们发现足 值与不足值的铸币可以同等使用。于是,人们就把成色好的足值货币(良币)储藏起来,把不足值的铸币(劣币)赶快花出去,结果导致劣币充斥市场,良币被赶了 出去。

  当然,随着纸币被广泛运用,实际意义上的“劣币驱逐良币”已不复存在,但时至今日,现实生活中类比的事例依然无处不在。如, 令人深恶痛绝的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甚至在一些边远商品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沟油”“瘦肉精”“毒奶粉”等事件时有发生。这些现代版的 “劣币”,正是利用流通领域某些监管漏洞,利用自身“价格优势”,利用一些消费者贪图便宜的购物心理,觊觎市场,趁机向“良币”发起挑战,以图占领更多市 场份额。


(责任编辑 :石兰)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