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人口大国,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年死亡人口数量庞大,土地资源紧张将决定墓地用地越来越少。丧葬制度改革似乎势在必行。
培育绿色安葬理念
今年是殡葬改革60周年,民政部等9部委日前下发我国首个推行绿色殡葬的专门文件《关于推行节地安葬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鼓励市民进行生态安葬。
生态安葬的方式有很多,如立体安葬(即壁葬,将骨灰盒放入墙内骨灰格位内)、骨灰撒海、骨灰撒散(逝者骨灰深撒于土地,自动降解)、骨灰寄存、树葬、花葬、草坪葬等。
《意见》首次明确了节地生态安葬的内涵,提出“鼓励和引导人们采用树葬、海葬、深埋、格位存放等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资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方式安葬骨灰或遗体,使安葬活动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意见》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推行节地生态安葬,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殡葬事业之中,辐射到殡葬活动各环节和殡葬改革全过程,推动合理利用殡葬用地资源,促进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有关专家认为,推行节地生态安葬,有利于深化对殡葬改革与资源环境关系的认识,促进转变落后丧葬观念,培育绿色、文明、健康的现代安葬理念和行为习惯,引领殡葬改革新风,进一步夯实深化殡葬改革的社会基础。
推行是场漫长革命
从古至今,“叶落归根、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尤其在城镇和农村地区,对土葬的形式感更为看重,而在一些人口密集的城镇,固守过去的土葬传统是不切实际的。显然,要想接受生态安葬并推行开来,势必是一场漫长的变革征程。
《意见》也指出,从土葬到火葬是一场革命,从火葬到生态安葬也是一场革命。由于传统丧葬陋俗的顽固性和反复性,一些地方重敛厚葬之风盛行,占用耕地林地建坟、过度使用不可降解材料、骨灰装棺再葬等问题突出,造成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助长了盲目攀比、奢侈浪费等不良治丧风气。近年来,各地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在大力倡导和推行火葬的同时,积极探索骨灰存放、树葬、海葬、深埋等节地生态葬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
《慈善公益报》记者在随机采访时,有人表示:“如何安葬家人,是我们自己家的事,土葬虽然不一定就是尽孝的唯一表现,但至少国家不该强制限制。”安葬家人确是民众的个人权利,政府部门无权强行干涉,也正是因为过去的殡葬观念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宣传和引导的作用。
有媒体发表评论指出,在具体实践中,首先还是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宣传殡葬改革的好处,利用多种传播方式介绍火葬、“生态葬”等新型、绿色的殡葬形式,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消除传统思想观念对民众的束缚,帮助他们“吐故纳新”;还可以运用补贴政策,对主动采用火葬、“生态葬”的家庭给予经济奖励,吸引更多民众响应。推动这一进程,不宜用“一刀切”的雷霆之势,只能用温和的方式渐次展开,我们需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宣传力量,也需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民政部等9部门有关负责同志在全国推行节地生态安葬暨2016年清明节工作视频会议上表示:推行节地生态安葬,不是对广大群众做出硬性要求,而是通过采取鼓励和引导的方式,让群众逐步接受节地生态、绿色环保要求的安葬理念,进而理解、支持和选择节地生态安葬方式。指导意见提出了一系列吸引群众选择节地生态安葬的举措,包括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奖补制度,把不占或少占地的生态葬式葬法纳入奖补范围;鼓励探索建立环保殡葬用品补贴制度等。
据了解,为保障节地生态安葬顺利推行,国家将出台新举措:首先,在骨灰或遗体公墓内集中安葬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创新和推广更多符合节地生态要求的安葬方式。其次,将着力加强节地生态安葬设施建设。通过加强城镇公益性公墓建设、按比例配建节地生态安葬区域等方式,强化安葬设施的生态功能。最后,还将着力提高节地生态安葬服务水平。严格落实安葬服务标准,优化服务流程,拓展服务项目,强化人文关怀,积极提供便民高效服务。将着力培育现代殡葬文化。厚植符合节地生态、绿色环保要求的安葬理念,培育具有时代特征、民族特点、群众基础的殡葬行为规范。
生态安葬渐入人心
近年来,各地通过多种途径大力推行生态节地葬,生态安葬观念正在逐渐被各地群众接受,虽然现阶段,选择传统殡葬和祭扫方式的群众仍占大多数,但各地对生态殡葬已有多种尝试,包括花坛葬、树葬、海葬、壁葬等。生态殡葬从开始的无人问津,到现在逐渐被人接受,正在成为殡葬的一种新选择。
《慈善公益报》记者整理数据发现,2015年北京市节地生态安葬比率占年安葬量的45.9%。有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将重点推行骨灰深埋、撒海、树葬、花葬、草坪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方式,经营性公墓将建造双0.5墓位,北京还将实施如骨灰撒海全额免费,财政补贴提高等多项惠民政策,以鼓励推行生态安葬。”
在近日公布的《北京市殡葬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及北京此前公布的《关于全面推进绿色生态殡葬建设的意见》中,北京“十三五”末力争骨灰安葬生态化比例达到年安葬量的50%,骨灰撒海数量达到年火化量的4%以上,骨灰景观撒散数量达到年火化量的2%以上。
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红兵介绍,绿色生态殡葬强调遗体处置无害化、骨灰安置生态化、服务环境的园林化、祭祀行为的文明化。“未来北京有墓地的区都要建设一处绿色墓地的示范园,骨灰生态安葬比率达到100%。全市经营性公墓均要设置骨灰景观撒散区。”
《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到,南京经营性公墓仅够用6年,少数地方“厚葬”风盛行,修盖“豪华大墓”“风水大墓”……为缓解“墓地危机”,阻止“青山白化”,3月14日,江苏省民政厅、江苏省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南京推行节地生态葬,提出到“十三五”末江苏省生态安葬率要达80%,所有乡镇都建有立体式公益性骨灰安放设施,新建经营性公墓生态葬比例不低于35%,现有经营性公墓存量土地的生态葬比例不低于20%。
“老式的平地立式墓碑一般占地在1.5平方米以上,价格一般在3万元左右;而生态安葬的墓地占地不超过0.5平方米,花费在3000~8000元不等”,青海省西山公墓负责人宋安林介绍说,生态安葬方式既达到了节地目的,而且美化环境,真正做到了生态环保。根据青海省发展改革委和民政厅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民政部的“十三五”规划储备项目显示,“十三五”期间,青海将在全省拟建14个公益性骨灰安葬(放)设施,以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方式满足不同层次人的需求,解决市民墓地贵“死不起”的现象。
石家庄市人民纪念堂主任戴玉林表示,“石家庄市自1996年以来,已经举行了21次骨灰撒海活动,目前已有1000多位海葬者,这些生态安葬方式正在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石家庄市殡葬管理处处长赵益农说。今年3月初,石家庄市人民纪念堂发出通知,今年再次举行骨灰撒海活动,报名人数不断增加。
今年清明前夕,南京雨花功德园思园广场在全国率先推出了“3D生态云葬”,南京雨花功德园销售部经理和跃进介绍说,“以往的壁葬、花坛葬是不保留逝者骨灰的,而‘3D生态云葬’在保留骨灰的同时满足了传统‘入土为安’的观念。”“我们不要墓,我们这一代人要从自身做起,要为子孙后代多留一点地。墙壁葬不就是‘住楼房’吗?过去的人住平房,现在也住高楼了,我们百年之后‘住楼房’也没什么不可以。”3月20日,南京80多岁的侯老夫妻手拉手来到雨花功德园咨询墙壁葬。
记者 权 敬
(责任编辑 :石兰)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