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首页 > 公益新闻 > 正文

欧洲地铁几乎没有安检 “英国地铁老旧 无人查包”

2016年03月25日 09:11   来源:环球时报   

  比利时恐怖袭击发生后,欧洲多国提升了安全警戒级别,英国外交部要求英驻布鲁塞尔人员不要使用公共交通设施,不要前往人群聚集之地。防范恐怖袭击,公共场所的安检关卡此时显得分外重要,《环球时报》记者却发现,在欧洲一些国家,地铁几乎没有安检。

  英国地铁:无人查包

  英国拥有世界上第一条地铁线,目前地铁的基础设施已经老旧,手机在地铁里没有信号,无法上网。英国地铁线路四通八达,不受路面交通堵塞影响,是英国人尤其是上班族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

  《环球时报》驻英国记者接触的伦敦人大多认为,地铁是最容易下手的一个“薄弱环节”。记者注意到,伦敦数千个地铁口既没有类似机场那样的安检扫描设备,也没有负责安检的工作人员。任何人都能随意进站乘车,手里的大包小包无人检查。

  2005年7月7日,伦敦地铁和一辆巴士发生爆炸,52名乘客遇难,700多人受伤。22日比利时恐怖袭击发生后,伦敦主要地铁口出现巡逻警察,但也仅是流动性巡逻,起个威慑作用,并不是正规安检。如果恐怖分子处心积虑要制造事端,完全不会受到任何阻拦。

  德国地铁:偶尔上车安检

  “布鲁塞尔地铁发生的事件也可能在柏林等地发生!”德国《焦点》周刊23日发出警告。德国地铁以准时、干净著名,但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有专家认为,德国“开放式地铁安检”可能会退出历史舞台。

  德国目前近20座城市有地铁。德国的地铁是开放式的,车站门口没有安检,乘客买票进站上车,一路畅通无阻,甚至没有层层铁栅栏。

  不过,地铁车厢里有时会有安检人员进行检查。他们的任务主要有两个:一是检查乘客是否买票;二是观察车内是否有可疑的安全问题。如果有人不买票,将罚款40欧元。

  “开放式地铁安检是对人的基本信任和尊重。”柏林地铁部门负责人沃尔夫冈对《环球时报》驻德国记者说,乘客不会为几欧元的票钱毁了这种信任。不过,他也承认,近年来德国地铁逃票现象增多。西德意志电台公布的数字显示,全德每年因地铁等公交乘客逃票造成的票价损失约2.5亿欧元。

  重要的是,“开放式地铁安检”暴露了严重安全隐患。德国汉堡大学反恐问题学者哈尔特曼对记者说,德国地铁近年来发生的暴力事件不断增多,约占城市暴力事件的5%。今年1月,慕尼黑地铁有乘客拍到多名难民对两名德国老人大打出手。2月,柏林一个地铁站内,一名20岁女子被一名28岁的瘾君子推入地铁轨道身亡。

  暴力事件引发德国人对地铁安全的大讨论。许多人提出,应该学习新加坡、香港等亚洲城市的地铁安全门系统,但德国各城市地铁部门表示无能为力,因为建造安全门花费不菲,可能需要几十亿欧元,还要重新设置地铁停车系统,这等于重新设计整个地铁系统。

  根据记者了解,目前德国地铁的安保主要依靠视频监视,以及少量的警察和安保人员。“对恐怖分子来说,德国的地铁,包括欧洲其他国家的地铁,等于没有安检。”哈尔特曼举例说,两年前波恩火车站发现一个可疑的包裹,里面是没有引爆的炸弹。

  西班牙地铁:监控靠探头

  巴塞罗那第一条地铁线建于1928年,早期修建的地铁都没有安检设备,近几年新建的地铁也没有安检设备,只是地铁站和车厢内安装了不少摄像头,号称“无死角”——任何角落发生的情况警方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据《环球时报》驻西班牙记者观察,巴塞罗那和马德里的地铁也没有安检口。按照巴塞罗那地铁规则,一般情况出站无需查票。每一个站口都有售票机,地铁公司为节省人员开销不安排工作人员值班。由于没人看管,逃票者有机可乘。巴塞罗那地铁公司介绍,仅巴塞罗那一线的逃票者,监视录像中一天就能发现200多人。为此,巴塞罗那地铁公司在上下班高峰时间段专门组织人员查逃票者,违者罚款100欧元。

  巴塞罗那地铁公司工作人员胡安告诉《环球时报》驻西班牙记者,给巴塞罗那每个地铁口设置安检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巴塞罗那地铁出入口的设计和北京、上海不同,改造花费巨大。

  自1928年至今,西班牙地铁没有发生过恐袭事件。西班牙最大一次车站恐袭发生在2004年3月11日,多名恐怖分子身负TNT炸药,在阿多查中央火车站制造大爆炸,造成数百人伤亡。


(责任编辑 :石兰)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