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首页 > 公益新闻 > 正文

“眼盲老师”坚守大山深处 最大心愿:8个学生能有床

2015年12月25日 09:47   来源:华西都市报   徐湘东

  45岁的马建华,是西昌市马鞍山乡茶叶村小学8个孩子唯一的老师。2008年,马建华患上视网膜色素变性,左眼视力降至0.08、右眼视力0.02,几近失明。当地教育局准备将他调到中心校从事更轻松的工作,但他婉拒了,选择留下来,继续为孩子们上课,他的妻子杨紫琼也义务帮忙照看学生,夫妻两人在大山深处继续坚守。

  12月20日,华西都市报记者再次回访茶叶村小。8个孩子已经读三年级,明显长高了,普通话也说得非常好。而马建华仍旧摸索着在黑板上板书,妻子在一旁帮忙检查作业。马建华说,今年,到学校的水泥路修好了,也通电了,特别是爱心人士长期资助孩子们吃早饭。谈到2016年的新年愿望,马建华说,8个孩子家中经济都特别困难,希望有人来资助他们。同时,孩子们上学路太远,最远的要步行2个多小时,希望村小内能增添住宿设施,放上几张床,让他们能寄宿在学校。

  变化:村小通了电 晚上不再黑灯瞎火

  12月20日,海拔2500米的茶叶村,气温低至2度,山上的积雪还未融化。上午10点,太阳终于翻过了山坳,阳光照在茶叶村小的操场上,驱散了寒意。马建华的妻子杨紫琼提出播放器,动感的音乐响起,孩子们欢呼雀跃,搓着冻得通红的手,排队跳起了《小苹果》。

  阳光刺眼,马建华戴上墨镜,站在教室前的台阶上,微笑地看着孩子们跳舞。但事实上,他所看到的景象,只是眼前模糊的一片人影。“现在左眼基本看不到了,右眼还能看到一些。”马建华说,去年,他做了胆结石手术后,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病情,似乎还稳定下来了。

  马建华说,这一年,学校有了三大变化。第一是政府修通了直通学校的水泥路,交通改善了。第二是今年5月,学校通了电,晚上再不用黑灯瞎火了,同时,村上还在学校修建了篮球场。第三是来自成都的爱心人士每月给学校捐助2000元早餐费,杨紫琼每隔几天就下山卖肉、买米、买菜,每天给孩子们做饭。而孩子们到学校时,先吃早饭,吃饱了再上课。

  坚守:再次婉拒调动工作安排

  跳完《小苹果》热身后,孩子们继续回到教室上课。说上课,其实总共只有8个孩子,相比去年,上三年级的他们长高了不少。之前,他们中年龄小的,连普通话都还听不懂,如今,已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上课时,马建华不再先用汉语讲一遍,然后用彝语解释一遍了。而且,孩子们更加活泼好动,课堂上马建华提问,全部齐刷刷举手回答问题。

  这节课是数学课,内容为四边形。“你这个字又写错了。”在黑板上板书“正方形”时,马建华将“形”字写错,站在教室后面的杨紫琼快步走上讲台,纠正了这个字,马建华嘿嘿地笑着。

  这其实是一座“夫妻小学”。马建华患眼病后,看不清楚,经常把字写漏笔画,有初中文化的杨紫琼帮助丈夫辅导学生,上课时纠正马建华的板书,检查学生作业。杨紫琼说,家里的地,现在没时间去种,也不能出去打工挣钱,因为要是她不在,马建华一个人上课,肯定会应付不过来。

  马建华家中还有老人,以及上高二和初三的孩子,一家人全靠马建华的工资生活。这学期开学前,乡中心校找到他,说请他到中心校去,做一份更轻松的工作,学校的孩子也分流到中心校就读。西昌市教育局也表示,可以安排他到距离城区更近的学校去上班。但是这些提议,都被马建华婉拒了。

  马建华的理由很简单,如果他走了,茶叶村小这个地方太偏远,可能再也没有老师愿意来到这里,孩子们只有到中心校,上学路程更加远,担心因此辍学。另一方面,家长对他非常信任,寄予希望。在这学期开学前,听说孩子们可能要到中心校上课,家长们急了,找到中心校,表示:“还是马老师教得好,我们信任他。”于是,茶叶村小继续保留。

  心愿:上学路太远希望增添床让8个学生寄宿

  这学期,学校学生比去年减少了1人,家住得最远的鲁富,已经转到其他学校上课去了。

  马建华最担心的问题,就是孩子们上学途中的安全。他说,目前8个孩子,家离学校都很远。家住得远的,是10岁的陈小玲,她家住在山下沟里,上学要不断地爬坡,步行走2个多小时。其次,是11岁的马小燕,和8岁的马花,她们上学要走1个半小时。学校现在是上午9点开始吃早饭,10点上课,下午4点放学。家住得远的,需要早上6点过,天还没亮就出门,需要家长送。

  一个现实问题是,孩子们家中基本都经济困难,还有不少是留守儿童。孩子的家长也知道,只有读书,才能走出大山。

  马建华的新年愿望是,学生家中经济都特别困难,希望有人来资助他们。同时,孩子们上学路太远,现在学校有空的一间教室,一位西昌的熊先生也免费帮忙安装上了窗户玻璃,如果能增添高低床、被子等一些住宿设施,孩子们就能在上课时寄宿在学校,周末才回家。华西都市报客户端记者 徐湘东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 :石兰)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