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北京尚善公益基金会在京举办了关于“抑郁症防治的未来”的公益讲座。主讲嘉宾为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王刚教授。
数据显示,抑郁症发病率不断上升,全球范围内有超过3.5亿人患有抑郁症。目前,抑郁症是世界各地的首要致残原因之一,也是全球疾病负担中的重大因素。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经过训练的基层卫生工作者即可诊断和初步治疗抑郁症。同时,针对特定人群开展预防规划可以减少抑郁症。
抑郁症基因什么时候能够催生出“治疗抑郁症”的良方?谁来训练广大的基层卫生工作者诊断和初步治疗抑郁症?如何针对特定人群开展预防规划?
今年8月,在全国心理卫生学术大会期间,王刚教授向媒体介绍了抑郁症防治在中国的现状,据介绍,“抑郁症的平均发病年龄已低至30岁左右”。
王刚教授认为:在200多种精神疾病中,抑郁症属于可以治疗的疾病,而且有50%的抑郁症患者经过治疗后,症状能够消失,社会功能可以恢复,能够回归正常的生活。抑郁症一般获得一次性治疗有效并不难,但大部分患者在首次发病之后会多次复发。主要是由于这些抑郁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用药剂量不足、频繁换药或擅自停药等行为。这不仅造成了医疗卫生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患者的病情恢复。此外,目前我国临床诊治抑郁症使用量化评估工具严重不足,临床医生对抑郁患者的治疗也缺乏规范化指导。
安定医院抑郁症中心刚刚完成了新版的《抑郁症治疗指南》,正在推动建立全程量化评估及综合干预体系,规范抑郁症的诊断治疗,帮助医生对患者的治疗全过程实施有效监控、管理及预警,也帮助患者参与到疾病的自我管理中来,从而提升患者的依从性,提高临床治愈率。
(责任编辑 :石兰)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