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首页 > 公益新闻 > 正文

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 关注抑郁症

2015年10月12日 10:32   来源:善达网   

  有这样一组数据,全球有3.5亿抑郁症患者,中国的抑郁症人群大约有9000万,每年有20万人因抑郁症自杀。大家所熟知的一代巨星张国荣、美国演员罗宾·威廉姆斯、青年翻译家孙仲旭都是因抑郁症而采取了决绝的方式离开世界。

  抑郁症同强迫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自闭症等都属于精神类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指出,抑郁症是最能摧残和消磨人类意志的疾病,预计到2020年,在全球范围内,抑郁症将成为第二大致残疾病。然而,面对如此凶猛的一种疾病,人们对抑郁症的认识还非常初级。很多人患上抑郁症而不自知,还有部分确诊的患者得不到家人和朋友的支持,甚至受到误解和歧视。

  处于事业上升期的青年演员尚于博,在与抑郁症抗争数年后最终离开了挚爱的家人,他的母亲毛爱珍由此而发起成立了国内首家关注精神健康、抑郁症防治与知识普及的基金会——北京尚善公益基金会。毛爱珍认为,只有大家对抑郁症形成了正确的认知,才谈得上对抑郁症患者进行关爱,而患者自身也要客观看待,消除病耻感,及早就医治疗。

  “多一个人了解就多了一双医生的眼睛”

  善达网:首先,您对抑郁症怎么看?

  毛爱珍:每个人都可能得抑郁症,不分年龄、性别和拥有财富的多少。人一般都会时有抑郁的情绪,但可以自我调节,而抑郁症患者的情绪低落是显著而持久的,它不是简单的心理性质的,不是想不开或者性格不坚强,它是一种病。

  善达网:您比较强调认知和预防,为什么?

  毛爱珍:有了认知才有预防。多一个人了解抑郁症就像多了一双医生的眼睛,就可以关注到你自己和你身边的人。抑郁症是一种能够置人于死地的疾病,其最大特点、最严重的后果就是自杀。很多人自杀走了,都不知道自己是得了抑郁症,家人也不知道,更不能理解。如果大家有了对抑郁症的基本认知,就可以简单辨别,知道如何防控,严重的话就要去就医。

  所以,我们做认知传播是从源头上做起。有人说,你们基金会是针对抑郁症患者的,我说这种说法不准确。尚善基金会的宗旨是“关爱精神健康,促进抑郁症防治”,是不分人群,面向社会大众来倡导关爱精神健康,进行抑郁症认知的宣传普及。我们国家的精神卫生法也提出,精神卫生工作要以预防为主。而现在大多数人对“健康”的意识仍然停留在身体层面,某种程度上讲,精神健康更重要,没有精神健康就没有健康。那么我们为什么不以预防为主,非要等得了病才治呢。所以对抑郁症的防治就要从认知开始,从源头着力。

  善达网:在治疗方面,抑郁症目前好像有很多难点,是这样么?

  毛爱珍:现在的抑郁症治疗,至多是对症治疗,远不是对因治疗。人类对抑郁症的认识还非常初级,抑郁症的发病机理、治疗路径还停留在摸索阶段。在实际治疗中,医生主要就是靠问诊,现在还没有任何生物化学指标参考。另一方面,抑郁症患者除了情绪低落是显著而持久的特征外,还会有各种症状。像张国荣,除了睡不好之外,身上的肌肉还会撕裂般的疼痛;有的患者是昏睡、头疼、胃疼;还有的表现为思维、行动障碍、或呈木僵状态等等。所以,这些症状给诊断和用药增加了难度,诊断和治疗只能靠医生的经验,所以病人能遇到一个适合的医生是很幸运的。

  “最重要的是把科研发展与社会普及结合”

  善达网:在抑郁症的防治工作中,您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

  毛爱珍:每年都有新药出来,也有对抑郁症认知的研究论文发表。我觉得现在重要的是怎么把科研发展与社会认知普及相结合。

  科学经验的积累作用不可否认,但更需要对广大民众普及抑郁症防治的基础知识,提升防控意识。要做好防控,前提是对精神、心理疾病充分和正确的认知,而恰恰在这方面,我国的差距还很大。由于公众对抑郁症认知度极低,或因为有病耻感,导致抑郁症患者接受系统治疗的比例也极低。有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的抑郁症患者中,选择就医的人群只有10%,这10%当中又只有20%的人曾接受过系统治疗。

  所以,如今医学研究的发展,不仅仅是让那些少数走进医院的患者得到好的治疗,还应消除患者的病耻感,让更多的患者勇于就医接受治疗,这就需要医学知识的社会普及。只有社会大众的认知度得到提升,抑郁症防控意识才能建立。

  善达网:基金会还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来呼吁关注?

  毛爱珍:我们一开始的重点就是做知识普及,目标比较明确,就是要呼吁人们关注精神健康,建立抑郁症防控意识。

  通过前两年的摸索,我们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定位和努力的方向:那就是一方面致力在更大的范围传播精神健康和抑郁症防治相关知识,另一方面也积极推动抑郁症防治领域的课题研究、人才培养、信息共享、疗法实验等,希望能够切实帮助到更多抑郁症的患者及家属。

  我们在北大心理学系、北师大心理学院分别设立了一个专项基金,用于资助抑郁症相关的课题研究以及专业学生的培养,近期我们会逐步把这两所学校的科研成果公布出来。

  去年我们和敦和基金会共同发起了一个主旨为“关爱精神健康,学会倾听倾述”的“倾听一小时”公益传播行动,在北京、深圳、杭州、厦门等城市办了6、7场倾听训练营。今年10月份也会把相关课程以网络公开课的形式上线,让更多的人学习并从中受益。

  “用互联网手段破解抑郁症防治的信息不对称”

  善达网:在对公众传播上,有哪些具体的方式?

  毛爱珍:从今年1月起,我们每个月25号在鸿芷咖啡馆举办沙龙讲座,每期围绕不同的主题,邀请各领域的专家和有代表性的抑郁症康复者做分享,像北理工的贾晓明老师,她给大家讲《如何倾听伤痛中的人》;国际广播电台的张大诺老师,分享他十年来参与临终关怀公益行动、陪伴老人的方法和心得;财新传媒的张进老师,分享自己作为一名抑郁症患者如何从无知到有知、从求助到助人的经历。

  在此基础上,今年下半年基金会加大了新媒体传播的力度,因为一场线下活动能来参加的只有几十人,但把内容转化为图片文字或视频语音,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到网络上,就能产生很大的效应。7月份启动的“奔跑吧抑郁”公益跑团项目,我们邀请了毛大庆来讲述自己抑郁症的患病和康复经历,文章发布后,一天的阅读量就达到几十万。

  今年工作的另一个重点是,利用互联网手段来破解抑郁症防治领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我们和高德地图一起推出了“全国抑郁症援助地图”,有了这个地图,全国各地的抑郁症患者和家属通过手机就可以找到离自己最近的医疗、心理咨询机构。地图的1.0版本已经上线并公开测试,可以对相关数据进行甄别、纠错。基于这个地图,我们还计划在全国各地资助、援建一批抑郁症患者自助互助小组,也会推动他们所在地的专业医疗机构和心理咨询机构参与进来,构建一个普惠、高效的全国抑郁症援助网络。

  特别要提出的是,近期我们开启了一个关注公益人心理健康的项目——益心计划。我们联合第四届慈展会组委会正在做“公益人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希望公益机构和公益人能够积极参与,因为公益人也需要精神关爱。

  “现在做的是给儿子最好的告慰”

  善达网:从失去儿子的痛苦到成立这样一个基金会,经历了怎样的心理过程?

  毛爱珍:人活着要有精神寄托。我觉得通过做基金会我活得有意义。人的生命价值不是以时间长短来衡量,我儿子的生命也是,虽然他因抑郁症自杀——准确的说应是被抑郁症“病杀”!但他用生命警醒了世人,让我认知了抑郁症这个病魔,而且他离世前两天还在说 “我要帮助更多的人”。我践行儿子的善愿,是他生命价值的延续,这是我对他最大的爱,是对他最好的告慰。

  我臣服命运。当信念超越了你的痛苦,还能帮助那么多的人,就觉得活得有意义,有信心。

  善达网:您现在的工作重心都放在基金会上?

  毛爱珍:尚善基金会是我此生最后应该做值得尽力做的事。这件事做下去肯定有它的社会价值。当初只是想尽一己之力,将抑郁症的认知及防控宣传普及持续坚持下去,没想到三年来发展这么快,能够影响到这么多人。这不是我个人或者尚善团队的几个人有多大的能耐,这是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现在从个人到社会都越来越关注抑郁症,对我来说,这既是压力也是责任,越做越觉得要做的事情太多,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加入,希望更多的社会力量关注支持。

  我现在重点关注的一块工作还有“关爱失独暖心行动”,是基金会去年启动的一个关爱失独老人精神健康的项目。失独老人由于难以走出失去亲人的伤痛,60%-70%都受到抑郁症的影响。我们通过组织失独老人一起吃年夜饭、参与公益植树、开展艺术交流、健行锻炼等,带动他们自助互助,逐步走出心理阴霾,积极健康地生活。

  11月14日,我们要带领100多位失独老人去无锡参加“为爱行走”公益活动,为“2016暖心年夜饭”项目筹款,希望通过此行让社会看到失独老人身上的正能量,也让更多还没有走出来的失独老人感受到力量和希望。


(责任编辑 :石兰)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延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