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首页 > 公益新闻 > 正文

南京:隧道内司机集体为救护车让行 交管欲奖励

2015年11月09日 08:16   来源:现代快报   

  司机纷纷为救护车让行 视频截图

  已确定的16辆让行车名单 通讯员供图

  11月4日傍晚,“@南京交警”在微博上发布一篇寻人启事,题为《@让出生命通道的车友,你们在哪里?500元奖励送给你!》。很快,该微博获得众多网友点赞和回复,网友们纷纷表示,南京司机隧道内集体让出生命通道,让整个城市都充满了正能量,温暖了全城。而交管部门寻找这些存有善举的司机,则是让正能量进一步扩大,鼓励所有驾驶人文明行车。 现代快报记者 王瑞 通讯员 陈祖兴

  【温暖】

  玄武湖隧道内,司机纷纷为救护车让行

  今年10月30日下午,在南京玄武湖隧道中段发生交通事故,一辆摩托车违规驶入隧道后与一辆轿车追尾,事故导致摩托车车主受重伤。事故发生时正值晚高峰期间,闻讯赶到的南京市急救中心二附院东院救护车行驶至玄武湖隧道口时,发现隧道内全部都是车辆。

  本以为救护车开过去至少要半个小时,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隧道内司机在听到120急救车的警报声后,纷纷向两边行驶给生命救援让出通道。短短10分钟后,伤者就被抬上了救护车,为营救伤者赢得了宝贵时间。这一幕被救护车内医生通过手机拍下视频,并上传至网上。此后,这段视频迅速在微信朋友圈内大量转发,众多网友纷纷对隧道内司机们集体让出生命通道的行为点赞,并称司机的行为温暖了整个城市,“充满了正能量”。

  【奖励】

  已确定16辆让行车,其他爱心司机请联系交管

  那么,让出生命通道的车友都是谁?事情发生后的第五天,为了鼓励这些为急救车辆让行的司机善举,南京市交管局通过微博寻找司机,并表示将对其进行奖励。通过反复查看当时的监控视频,目前交管部门已经确认了16辆让行车辆的车牌号,并通过“@南京交警”微博邀请这些车主通过微博私信与交管部门取得联系,每人将奖励500元的加油卡。

  不过,由于当时监控角度光照等问题,有些车辆无法确认车牌号码,交管部门希望让行的驾驶人能主动与交管部门联系。同时,希望隧道内用行车记录仪拍摄下让行一幕的驾驶人,能够主动与交管部门取得联系,提供行车记录仪视频,或者提供让行车辆的车牌号、车型和车身颜色等信息,一经核实,同样可以获得奖励。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用于发放奖励的钱款是通过募集而来的。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仅昨天上午两个小时,交管部门已经募集到了3万余元的奖金,将于近期购买加油卡后对让行司机进行集中发放。此外,经过昨天一天的信息征集,目前交管部门初步确认了30多辆让行车辆,待信息进一步核实清楚后,这些司机也将获得奖励。

  交管部门表示,此次通过募集资金对让行司机进行奖励,其实也是通过另一种方式对捐款人以及让行司机文明行车、爱心善举的肯定。“为生命让行不应该只是个例,我们希望通过奖励,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文明行车的行列里来。”

  网友点赞

  深海冰蓝201508:如此正能量的事果断支持啊!

  晓洋世界:谢谢这些做表率的司机们!

  蓝筱儿:前阵子刚看到德国的车辆如此让出救援通道,没想到在南京就真实发生了,给当天在隧道内的所有司机点赞!


(责任编辑 :石兰)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