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首页 > 公益新闻 > 正文

东方马拉松的追梦人——记“国际长征体育运动会”创始人杜地

2015年09月07日 09:38   来源:新华公益   

  2013年3月杜地在清华大学演讲(资料图)。

我的思考——从“三长精神”到“三合思想”

 

   他是一位与钢筋水泥为伍的开发商。

   他是一位充满感性和激情的思考者。

   他更是一位思绪严谨的理性学者。

   每次长征运动会上,他都会与大学生们围绕精神信仰的问题展开深入交流:现在很多年轻人,为什么遇到一点挫折,就轻言放弃、四处抱怨,甚至会采取跳楼、自杀等过激方式。他一直对年轻人的信仰危机感到很不安,“归根结底,这一代年轻人的思想和生活都太空虚,缺少真正的信仰,这样下去无益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

   于是,他总结多年的研究和思考,首创提出了“三长”精神,即长江精神、长城精神和长征精神。

   “长江作为中国的母亲河、亚洲第一长河,这条河培育了华夏儿女自强不息的精神,这就是长江精神;长城作为世界人类的奇迹,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坚韧、智慧和气魄,这就是长城精神;长征我们前人超越自然、极限、自我的伟大运动,这种挑战精神、奋斗精神、协作精神,这就是长征精神。”杜地每每话音刚落,台下都会报以热烈掌声。

   近年来,中国文化、华夏文明、炎黄精神不断渗透和蔓延,逐步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中国热。然而,很多中国文明由于缺乏必要的保护,正在不断流失和消亡,仍有不少国人妄自菲薄,缺乏信仰。虽处江湖之远,杜地常为此深深思索……

   ——人类无休止的开采挖掘,已经破坏了自然资源,这些已经导致了地球的报复:严寒、酷热、旱灾、地震、土崩、飓风、海啸、饥荒、沙漠化、瘟疫等。

   ——掠夺者为了争夺有限的宝贵的自然资源,不惜同类相残,发动了一场又一场非道义的战争,让全世界反复付出血的代价。

   ——当大把的钱财投入研发杀伤性武器的时候,当数以千计的核弹头已经可以轻易把地球毁灭百次的时候,人类应该深入思考这样值不值。

   “用中国八千多年历史文化赖以继承和发展的精粹思想——‘以和为贵、天地人合一’这一哲理来建立和谐、合作的新理念,这是拯救地球危机、人类危机的新思维。”杜地在“三长”精神的基础上,将传统文化中“和、合、核”加以提炼,汇聚成代表人类最高精神境界的“三合”思想。

   由此,他又给自己赋予了新的使命——为中华文化的复兴和传播担当道义。多年来,在他的字典里,早已没有节假日和休息的概念,他曾无数次到北京,但却从来没去过故宫、没去过各大商场和娱乐场所、没去过游人认为必看的景点。

   相反,清华大学、大连舰艇学院、沈阳军区陆军总医院、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北京体育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大连民族大学等几十家单位,却留下了他坚实的足迹,回荡着他浑厚的男中音。从学子到院士,从平民到部长,数百万人被他激情澎湃的演讲和深邃独到的思想所感染和鼓舞,《民族之魂——三长精神》《震撼世界——地球在呐喊》《草树年华》等一批专著成果陆续问世。

   奋斗是痛苦的,过程不乏误解和讽刺。就在杜地艰难前行中,一些人向他发出了责难:这些东西与你何干,这都是国家层面的事情;你为此投入这么多钱,没有任何回报,图得啥?你的运动会能和奥运会比吗?你要不是图名,那就是有病!对这些,杜地向来一笑了之。

   在一次的演讲会上,有人对他责问:你发起长征运动会这件事令人非常震撼,但是你经过奥委会批准了吗?美国人和西方人怎么看呢?

   杜地的回答让全场响掌声:你家娶儿媳妇还需要征求邻居同意吗?我们不需要奥委会批准,我们中国人办自己的运动会不可以吗?美国和西方更不应该反对,应该给予积极支持,我们办的是低碳、环保、生态的运动会,是为了世界和平。

“他希望用自己的亲力践行,来诠释一个普通人与民族精神的伟大呼应,来诠释‘三长精神’‘三合思想’作为民族之魂的伟大意义。”清华大学副校长张凤昌评价,“这是一场永不停歇的奋斗。”

 

  2012年9月份,杜地重走长征路(资料图)。

我的愿望——尽最大努力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一步一步艰难地走来,一点一点积累着成功。杜地从小就深受父母善良仁爱之心的教诲,一直用心向往、用脚丈量,用人性大爱感恩祖国,回馈社会,造福百姓,他的执着感动和影响了很多人。

   1985年,正赶上植树节期间,吉林老家当地政府提出需要大家每人载一棵树时,杜地带领全家亲手栽种了1.5万棵树。30年过去了,爱心小苗已成参天大树,当年风华正茂的青年男子现今虽已满头银发,但感恩的心绪却愈加强烈。

   小平同志鼓励少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但先富裕了的人们该怎么办?杜地又思考:是这个国家、这个时代造就了我们这些成功的企业家。我们成功了,该怎么回报国家、回报社会,该为国家留下什么,为后人留下什么?

   经过“杜地式的思考”,他决定拿出个人所有资产投入文化展览馆的建设,并创作“三长”精神主题玉雕,使中华文明、中国精神得以在新的载体上传播。从素质教育展览馆,三长精神博物馆,再到正在筹划中的中国八千年文化博物馆,杜地郑重表示:“这些将来都将无偿捐献给国家,留给后人。”

   杜地用自己高昂的激情和实际行动不断感化着身边的人群。“他一直用人性的光亮照亮别人,为困境中的人们送去温暖。他捐的不是钱,而是一颗无价的爱心。”为他创作的雕刻师卢井芝女士深受感动,“工钱随便给,即便拿不出,也要为他完成献身公益的心愿。”

   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他捐赠了100棵价值一百多万的“沙地云杉”。吉林老家文化建设,他捐建投入达数百万元。汶川、玉树、雅安地震,他个人匿名为灾区捐赠近百万元。别人无钱治病,他悄悄地慷慨解囊。举办国际长征运动会,他自己掏钱购买服装和器材,却不要一分钱的回报。这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杜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正如杜地所言:“我自诩小草,是因为热爱祖国这片土地,热爱伟大的祖国和人民,虽然自己只是沧海中的一粟,但愿尽最大的努力发一份光,献一份热。”

   我有精气神,我没病——杜地,东方马拉松的追梦人。


(责任编辑 :石兰)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延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