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首届长征运动会,杜地(二排左一)同母亲登长白山(资料图)。
新华网公益频道9月6日电(张宝玉)他是中国国际长征体育运动会的创始人,他首创将长征定位为一场人类挑战生理、心理,挑战自我,挑战人为障碍的超极限的东方马拉松体育运动。
他是“三长精神”和“三合思想”的首创者,创新地将万里长江、万里长城、万里长征在不同历史时期蕴含的伟大精神融合一体,提出“和、合、核”思想是人类最高的精神境界,引领世界走向未来。
他的演讲曾获得大学生、学者、专家、教授及院士长时间鼓掌,还被作为特邀嘉宾参加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有幸与党和国家领导人合影留念。
但他本人认为自己就是一棵平凡的小草,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国人。他就是国际长征运动会的创始人——杜地。
多年来,他瘁心于民族精神的传承,大到成功举办过四次国际长征体育运动会,三座展览馆设计与建造,四本研究专著的撰写,小到几十次的大学演讲,到无数次的捐赠……他一直在默默追求着。
我的梦想——举办中国人原创的全球性体育盛会
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多年来,他每当想起《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的动漫以及中秋节等被外国抢注,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不能得到继承、保护、利用,他的心就无法平静。
2001年,正当中国人都在为申奥成功一片欢呼、奔走相告时,杜地却陷入了自己的思考:奥运的魅力究竟来自哪里?中国人为什么不能有民族精神的国际性体育赛事?
红军长征,是一场自然环境最恶劣,参与人数最多、年龄差距最大、给养最差、环境最恶劣、人为制造障碍最多,但队伍最团结、信念最坚定、意志最坚强,挑战人类极限的“东方马拉松”,这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奋斗精神,更值得后人纪念。
杜地在思考:一个古希腊的战士,跑了42.195公里,就跑出了一个奥运会,我们30万人,历时两年多,辗转两万五千里,为什么就不能创办我们自己的运动会?
从那时起,他就暗下决心,要将红军长征中顽强、团结的精神,贯穿在体育运动中,将长征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通过体育运动的方式被国人乃至世界继承和发扬光大——国际长征体育运动会的构思就此产生。
多年来,他查询数万份资料、多次重走长征路、请教近百名专家学者、主动联系几十家单位和部门寻求支持与合作……那段时间里,他时常忍着10多处病痛,拖着疲惫的身躯熬到凌晨两三点,全身心投入到这项体育盛会的论证研究和筹划中。一个从来与体育无缘的开发商,从此成为了一个体育运动会的狂热分子。
“我无怨无悔,因为我清楚明白我干的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是关系民族精神传承的大事。”有一段时间,很多人都觉得他不切实际,认为是“精神病”,然而他却始终坚持住这股“精气神”。没有启动资金,就用房产作抵押;没有团队,就亲自设计会徽、会服,创作会歌;被人横眉冷眼,就用宽仁的笑容回应;与任何人谈合作,都主动提出不索求任何回报,只为了把运动会办成。
时间定格在2014年1月25日——首届“国际长征体育运动会”暨2014中国大学生冬季越野挑战赛在长白山正式鸣枪。运动会得到了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的大力支持,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全国22所高校的25支代表队、近300名学生在冰天雪地中共同挑战身体和意志极限。
杜地为自己的梦想成功迈出了第一步。已过花甲之年的他和83岁高龄的母亲管恩荣老人,兴奋地忘记了自己的年龄,一种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支撑这对年迈的母子,以超过很多年轻人的速度攀登至终点。
在长白山顶,他对众人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我们要创办廉洁、低碳、环保、有氧的户外运动会,创造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体育盛会。我们有信心以长征之名走向世界,使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肤色的人走到一起,建立人类大同的和谐世界。”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无限风光在险峰,最美的风景来自最艰难的攀登。近年来,长白山、北京、大连、哈尔滨,四次国际长征运动会引发了强烈社会反响,参与者们期盼中国人自己的运动会早日走向世界。杜地根据实践和研究,完成了《中国国际长征运动会》等专著和几十篇文章,先后在清华大学、人民大学等20多所高校做现场报告,传播国际长征体育运动会的意义和精神。
(责任编辑 :石兰)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