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首页 > 公益新闻 > 正文

80名学生1间教室,唯一的教师坚守19年

2015年04月22日 15:14   来源:新华网   周倩

  

  采访小分队将玫瑰花献给金子黑老师,金老师忍不住哽咽与队员拥抱。

  

  金子黑老师将采访小分队赠送的玫瑰花献给相濡以沫多年的妻子。

  4月19日,由新华网记者和自媒体人组成的烛光奖“玫瑰行动”采访小分队去往凉山彝族自治州金阳县马可村走访金子黑老师。

  从金阳县城出发,一路颠簸。沿路的村民听说我们要去走访金老师,都是很热心地指路,话语中透露着敬意。

  路过数不清的深山和悬崖峭壁,中午九点多,在马可村入村的路口,我们见到了金子黑老师。

  金子黑所在的索玛花园小学坐落在半山腰上,说是学校其实只有一间教室,金子黑是这所学校唯一的老师。教室门上挂着一个牌子,久经风吹日晒已经泛白,但依稀还可以看见索玛花园第一小学的字样。教室的门口用水泥铺成了一个小操场,右侧水泥台子上竖着一根旗杆。成群的羊在对面的大山上吃草,从学校往山下看去,风光一览无遗。

  教室里摆着四排十行的桌子,每张桌子上坐着两个孩子,一共八十个娃娃将这间小小的教室挤得满满当当。他们双手放在桌子上,腰板挺得直直的,语文书都翻开在第14课的《荷叶圆圆》。这些孩子年龄差异较大,最大的有12岁,最小的还不到5岁,但都看起来瘦瘦小小,皮肤晒得黝黑。他们穿的衣服都很破旧,在这寒冷的天气下还有的孩子打着赤脚穿着凉鞋。金子黑老师没有办公室,平常就在讲台上的小桌子上办公。

  走访小分队在讲台上将玫瑰送给金子黑老师,孩子们都欢呼着鼓起掌来,教室门口聚集了几个围观的乡亲。当被问及孩子们是否见过玫瑰的时候,金老师哽咽了:“他们怎么会见到呢?这些娃娃都没走出过大山,玫瑰都是第一次见。”此时教室里的孩子们都静了下来,只听见山风呼啸,铁索敲击着旗杆的声音从窗外传来。

  课后,金子黑老师带着我们沿着一条羊肠小道来到了他家。院子里晒着萝卜干,几只鸡四处觅食,一个简易的炉子上架着一口大锅,这里面正煮着孩子们的午饭,热气腾腾的一锅鸡蛋汤。正对着门口的是一排包括客厅、卧房和厨房的房屋,墙上有很多彝族文字和汉字的涂鸦。房间里面很宽敞,边角摆了一圈老旧的家具,两个长椅,一张床,中间散落着几个小板凳。屋内光线很暗,屋顶上透着光。

  金子黑从教已经19年,如今他教过的第一届学生已经大学毕业。说起自己在哈尔滨读大学的学生,金子黑满是自豪。现在这些学生有的在外地工作,有的回到县城教书,学生每次回来都会来看望他。金子黑已经连续四年获得金阳县教学特等奖,他教的娃娃每年平均有30个考上县重点班,说到这里,金老师点上了一支烟。

  金老师告诉记者,相比之前孩子们的教育条件已经改善了很多,当地政府一直在推进山里孩子的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已经给孩子们提供了更好的教育机会,但是由于山路崎岖,交通不便,孩子们上学要走两三个小时的路,中午虽然能在学校吃一顿政府提供的爱心营养午餐,但物资依旧很缺乏。“我也想让孩子们上到好学校,接受到更好的教育,这些娃娃太苦了。”金老师狠吸了一口烟,摇了摇头说。

  中午12点,金子黑老师拿出两个桶来,把煮好的鸡蛋汤盛进去,再用扁担挑起两桶汤,他的爱人用背笼背着三屉米饭跟在后面向山上的学校走去。在山路的尽头已经站满了等着开饭的孩子们,他们跟在金老师的后边走到教室门口,然后自觉地八个人一组围坐在地上,金老师依次摆好十个饭盆,舀满了鸡蛋汤,等到另一盆米饭摆好后,孩子们就狼吞虎咽地开吃了。一盆鸡蛋汤、一盆米、一个勺子,虽然就着寒冷的山风,但孩子们却有说有笑吃得津津有味。

  10多分钟的时间,孩子们的午餐就结束了。他们一溜烟跑回教室,又拿起书开始读了起来。有几个男生跑到教室的旁边上打起了乒乓球,说是乒乓球案子,其实只是用两个石板和一根线搭建起来的台子,他们也顾不得风大,玩得不亦乐乎。

  道别了金老师的爱人和学生们,采访小分队沿着山路往上爬,转过了一道又一道弯,孩子们却还没有离去,一直用生硬的汉语说着再见,我们也一路上走走停停,舍不得离去。挥手道别,再见索玛小学,再见金子黑老师。


(责任编辑 :韩璐)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