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益新闻 > 正文

分餐制“一米线”有法可依

2020年07月30日 11:53   来源:广州日报   何道岚、魏丽娜

  文明在身边 创建齐参与

  争创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道岚、魏丽娜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莫伟浓、陈忧子、王维宣

  “倡导用餐实行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患有传染性疾病时,采取佩戴口罩等有效措施防止传染他人”……在7月28日-29日召开的广东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广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简称《条例》)经审查予批准施行,为实现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标本兼治创文格局提供制度保障,也为正在争创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的广州凝聚起更广泛的全民力量。

  文明行为倡导

  患病佩戴口罩 使用公筷公勺

  1.倡导健康理念:提倡患传染性疾病戴口罩;推行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减少使用一次性消费用品,优先使用可循环利用的产品,拒绝过度包装;出行时优先使用公共交通工具,节约水、电力、燃油、天然气等资源,理性消费等。

  2.倡导守望相助:提倡守望相助、互相关爱, 鼓励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鼓励具备救护技能的公民,在他人出现伤病或者处于其他生命健康危险时,实施现场救护。鼓励为有需要帮助的人拨打120急救电话、110报警电话以及119火警电话等紧急服务类电话,帮助其寻求救助。

  3.倡导特殊关爱:关爱和尊重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群体,为其参与社会生活提供便利的设施、信息和服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倡导为老、弱、病、残、孕妇及怀抱婴儿的乘客让座。鼓励和支持单位和个人设立爱心服务点、公益阅读点,为环卫工人等户外劳动者提供饮用水、餐食加热、遮风避雨、看书读报等便利服务。

  4.倡导见义勇为:鼓励和支持公民采取合法、适当的方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实施见义勇为行为。见义勇为人员及其亲属因其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纠纷请求法律援助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及时予以援助。对符合见义勇为确认条件的人员应当及时依照有关规定予以确认,并给予奖励和保障。

  5.倡导无偿捐献:鼓励和支持无偿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人体组织及器官等行为。

  6.倡导志愿服务:鼓励和支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和依法设立各类志愿服务组织。相关单位应当为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提供便利和保障。

  7.倡导慈善公益:鼓励和支持参与扶贫、扶老、助残、济困、助学、赈灾、医疗救助、环境保护等慈善公益活动,保护慈善公益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8.倡导心理关怀:鼓励和支持建立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疏导机制和危机干预机制。

  条例看点

  公共秩序:

  室内公共场所

  听音乐戴耳机

  在公共秩序规范方面,《条例》针对当前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增加了防治疾病传染的相关内容,如“患有传染性疾病时,采取佩戴口罩等有效措施防止传染他人”,遵守公共场所经营管理单位设置的“一米线”文明引导标识,推行分餐制与使用公筷公勺等规定。

  《条例》规定应遵循公共场所文明礼仪,不得大声喧哗、使用粗言秽语;在室内公共场所收看、收听视听资料,应当佩戴耳机;在户外公共场所进行文娱活动时,合理控制音量,不得影响他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遵守排队秩序;乘坐公交车、地铁、升降电梯时先出后进。

  在交通文明规范方面,《条例》要求驾驶车辆时,不得以手持方式使用电话或者其他电子产品,不得随意变道、穿插、加塞、占用应急车道,不得违规使用灯光和喇叭;驾驶车辆至人行横道时,应当减速行驶,行人正在人行横道通行时,应当停车让行,遇到正在执行任务的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救险车等特殊车辆时,应当主动让行等。

  针对外卖、快递等行业的一些不文明现象,《条例》新增规定,“快递、外卖等物流配送企业应当建立企业内部交通安全管理制度,快递、外卖等物流配送从业人员应当遵守交通安全规范,不得实施妨碍道路交通安全的行为。”

  社区规范:

  不占用公共空间 文体活动不扰民

  “分类投放生活垃圾,不得乱扔果皮、包装物、纸屑、 烟头、口香糖等废弃物,不得随地吐痰、便溺。”《条例》对于生态环境文明规范,强调了垃圾分类。《条例》还规定不得在建筑物或者构筑物的外墙、楼道、楼梯,电线杆、户外管线及其他户外设施上非法张贴、涂写、刻画及挂置宣传物品;不得在露天场所和垃圾收集容器内焚烧废弃物;爱护野生动物,不得非法捕捉、猎杀、买卖和食用野生动物,不得买卖和食用非法野生动物制品。

  针对抗击疫情工作中暴露出一些不配合社区正当管理的不文明现象,《条例》在社区公共文明规范中增加规定,“遵守社区居民公约、管理规约,配合社区工作者、物业服务企业依照有关规定开展的服务和管理工作。”还规定文明饲养宠物;不得高空抛物,防止建筑物的附属物、悬挂物或者搁置物掉落造成损害;在室内进行装修、装饰作业或者开展娱乐、体育锻炼等活动应当控制音量,避免干扰周边居民等。

  激励制度:

  鼓励优先录用先进人物

  文明行为值得赞许,也需要激励。为此,《条例》规定了激励制度,规定“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等建设”。

  其中,对表现突出、成效显著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单位和个人的荣誉称号、文明行为表彰奖励等信息,按照自愿原则,记入信用档案。鼓励用人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或者聘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优秀志愿者等先进人物。

  按《条例》,将建立文明行为记录平台,对获得文明单位、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公布,并适时对影响恶劣的不文明现象予以曝光。公布荣誉称号,应当征得相关单位、个人的同意。

  同时,在文明行为记录平台上曝光影响恶劣的不文明现象时,平台管理者应当采取措施,保护相关单位和个人信息。

  六大特点

  具有广州特色

  新规与时俱进

  《广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已经广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八次会议于2020年6月30日表决通过,在广东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查后,正式获准施行。

  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条例》遵循中央文明委提出“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精神文明创建”的指导精神,具有以下六大特点:

  一是结合疫情防控工作,与时俱进定新规。《条例》吸收了北京、上海等兄弟城市的先进做法,细化了患病佩戴口罩、垃圾分类投放、保持社交距离、推广分餐公筷、禁食野生动物、看病网上预约等民众关切的内容。

  二是列明“正面清单”与“负面清单”。《条例》在第二、三章列举了“正面清单”,明确了爱护公共卫生、遵守公共秩序等一系列文明行为基本规范,以及见义勇为、无偿献血等倡导鼓励的文明行为,促进公众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同时,在第四章将本市积习深久的部分不文明行为列入“负面清单”,实行重点治理清单制度。市、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机构应当制定重点治理工作方案,并根据重点治理情况形成年度报告。

  三是突出地方特色和创新。《条例》颇具广州特色,如广州是千年商都,历来市场经济活跃、商事活动频繁,《条例》规定了商事文明;广州水域丰富,《条例》明确了水生态环境保护文明规范;针对无人机使用不规范的情况,《条例》规定了相关使用要求;《条例》明确了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等。

  四是细化文明行为促进措施。《条例》对广州文明创建先进经验进行了全面梳理,如设立文明行为引导员、监督员,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明行为表彰奖励和帮扶制度,举办广州榜样发布会等。第四十一条规定建立文明行为记录平台,对获得文明单位、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公布,并对影响恶劣的不文明现象予以曝光,旨在通过曝光发挥警示、教育作用的同时,注意保护行为人的个人隐私。

  五是突出文明行为促进的共建共治共享。《条例》确立了政府主导与社会共同参与促进文明行为的基本原则,明确了政府部门的主导职责,强调了重点人群如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教育工作者、法律工作者等的促进责任,倡导了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等群团组织和企业事业单位、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其他组织和个人的促进责任义务。

  六是强化“促进型”立法特色。《条例》注重运用促进引导、倡导奖励与适当的法律责任相结合的立法政策,坚持了促进型立法的以人为本、奖惩结合、社会共治、系统推进的原则,设立了大量指导性、自愿性和鼓励奖励性规范。

  专家点评

  让文明从规矩上升为法律规定

  危旭芳(省委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所副所长)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彰显了现代社会治理模式核心要义,两者共同发挥着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此次出台的《条例》,让文明从规矩上升为法律规定,提倡文明行为,规制不文明行为,有利于营造文明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一方面,以道德滋养法律, 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将使法律更加良善;另一方面,以法律体现道德,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使道德体系同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衔接、相协调、相促进,将使人们对待社会道德问题更加客观,增加道德的理性,共同推动实现“良法善治”,共建一个温暖而理性的文明美好家园。

  法治促进道德,具连续性和稳定性

  陈佑武(广州法治建设研究中心主任)

  从法治促进道德的手段来看,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方略与方式,具有根本性、连续性和极大的稳定性。

  通过科学立法,能把实践中广泛认同、较为成熟、操作性强的道德要求及时上升为法律规范,引导全社会崇德向善。例如,将敬老爱幼、见义勇为、助人为乐、无偿献血、慈善公益、志愿服务等上升为立法,有利于人们养成文明的生活方式与习惯。通过严格执法,能弘扬真善美、打击假丑恶,使得法律所规定的文明行为得到促进、群众反映强烈的失德行为得到整治,而不是流于形式。

  《条例》以法治承载文明理念

  葛自丹(广州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要解决社会不文明问题,不仅需要宣传引导、思想教育,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也可以运用法治思维和手段规范公众、督促政府及相关单位改善工作。《条例》的出台,有望把文明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以法治承载文明理念,使文明规范深入人心。内外兼修,文明建设会取得更好效果。

  我们期待这样一部地方性法规,能够督促相关的单位及行政主体履职尽责,促进文明行为;能够引导公众行为趋向更高层次的文明,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能够彻底整治影响较大的不文明行为,为人民群众营造和谐美好的生活氛围。


(责任编辑 :韩璐)

分享到:
35.1K
·延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