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益新闻 > 正文

密云水库建设者 你们在哪儿?

2020年07月14日 09:10   来源:北京日报   

  本报记者 王可心 通讯员 钱蕾

  “修建水库住的是‘地窝子’,吃得更是清苦,但全体民工听党的话,再难、再累也要啃下硬任务。”几天前,一封手书信寄到了密云区委宣传部。这封信来自一位名叫富砚佳的八旬老人,在长达11页的信笺中,老人的笔下仿佛打开闸门的记忆,详细记叙了当年参与修建密云水库的情景。1958年10月,19岁的富砚佳跟随星火人民公社500多名社员组团出发,首先到潮河大坝的九松山副坝挖沙子,向大坝运输优质砂石料。在他的记忆里,遍地红旗招展,皮带运输机像长龙一样传递翻动,人们拉着小车、肩扛土筐,你追我赶着往大坝上运输砂石和黏土,大坝眼见着一天一天高起来。

  “真想再去看看水库。”文末,富砚佳写道。

  遍地红旗,机器轰鸣,人拉肩扛……这不仅仅是富砚佳一个人的记忆。1958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修建密云水库”的战略决策,京津冀20万大军齐聚燕山脚下,掀起了一场战天斗地的大会战。燕山群岭间高峡出平湖,密云水库漾起万顷碧波,创造了“一年拦洪两年建成”的中外水利史上的奇迹。

  当年激情燃烧的奋斗者们如今在哪里?近期,密云区发布“最美保水人”征集令,寻找在密云水库建设、移民、保水、富民、宣传等方面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物事迹。征集令发布后,很多建设者的后人致电询问,希望帮老人找到当年的工友;很多市民寄来了亲笔信,透露了水库修建过程的细节;修建水库时留下的老照片、老物件,同各劳动队伍的成员名单及住址等等信息都纷纷传来……

  短短数日,密云区已陆续收到30余条珍贵的线索,寻到了40余位曾参与过密云水库建设的老人。

  这其中,有三代人为密云水库付出的罗连恒一家。罗连恒的孙子从网络上看到征集令后立刻与活动组委会取得了联系。电话里,罗连恒讲述了自己最难忘的那个春节:1960年的春节,工地上异常热闹,虽然没有张灯结彩的装饰,但节日的喜庆丝毫不减。忙碌了一天的工友们聚在一起,笨手笨脚地包出形态各异的饺子。“那样的年夜饭,超乎寻常的香。当时还有一句响亮的口号:不想爹不想妈,修好水库再回家!”罗连恒说,当时他长期在隧洞内工作,风钻工打洞、支护工支撑、炮工爆破、出渣工清除渣土……大家冒着塌方危险,互相鼓劲,谁也不说苦,谁也不称难。密云水库建成后,罗连恒先后又去东北、四川等地工作,1984年调回密云水库管理处当司机,随后儿子也接班,孙子毕业后又考入密云水库管理处工作,祖孙三代都为密云水库事业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通过1959年刊发的《密云水库建设报》,组委会寻到了“穆桂英”队的“十姐妹”队长王建华。“那年我二十岁,村党支部召开大会,说要修建密云水库,自愿报名,我们一共六个女同志第一时间就报了名,坐着马车,带着小推车、大筐、铁锹、镐,来到了密云水库。”来到工地上,王建华和几个姑娘挖过明渠、打过隧道,挖石、扛土、筛砂石……全都是重体力活。1959年6月,表现出色的王建华在建设一线加入党组织,还曾三次获得了由水库指挥部评选的劳动模范特等奖。

  1960年4月份,周恩来总理来到密云水库视察。正在筛砂石的王建华接到了连长的通知,去工区开会。王建华浑然不知,穿着干活时的蓝大褂在屋里等着,抬头就见着了周总理撩开门帘走进屋。“我们排两行,总理一个个握手,介绍说这个是哪个哪个支队的,姓啥叫啥。后来到我那儿握握手,说你叫什么,我说我叫王建华,干什么活儿?现在筛砂石呢。累吗?不累,还好。一个一个问完,才进了工棚开座谈会。”虽然前后不过几分钟的时间,却让王建华记了60年。

  “一转眼这么多年,当年的姐妹们如今都该老了。”王建华说,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跟当年一起奋战过的姑娘们再见一回。


(责任编辑 :韩璐)

分享到:
35.1K
·延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