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益新闻 > 正文

互助养老十五年 今年他们捐了一栋楼

2020年07月08日 09:07   来源:解放日报   

  本报首席记者 茅冠隽

  93岁的老太太浦逸敏最近和她的老伙伴们一起做了个大决定:捐赠一栋楼。

  这栋楼有三上三下六间房,共200多平方米,位于嘉定区外冈镇葛隆村132号。21年前,浦逸敏和一群老伙伴凑钱把这栋楼买下,大家住进去抱团互助养老,日子一过就是15年,最多的时候同时住过20多人。几年前,浦老太住进了养老院,楼里住的老人也逐年减少,后来这栋楼就空关了。

  “楼呢,空关着,越来越旧;我呢,一天比一天老。这件事不能拖了,我们想把这栋楼捐给村里,让它继续为外冈、为葛隆服务。”尽管已至耄耋之年,但浦逸敏依然步履稳健,耳聪目明。几天前,在上海市嘉定双善养老院里,浦逸敏和她的老伙伴们给记者讲了这个关于“互助养老”和“捐楼”的故事。

  筹资买楼办“养老院”

  浦逸敏是江阴人,20多岁来到嘉定,退休前是个医生。浦逸敏吃素的习惯已有几十年,还认识了不少同道中人。

  上世纪末,外冈镇葛隆村132号的农村信用合作社要搬迁,一栋小楼闲置下来。浦逸敏说:“当时我已70多岁了,因为吃素,在家要分灶、分食,很不方便,其他吃素的朋友也有这种感觉。得知信用社搬迁的消息,我们突发奇想:能不能搬到这栋空楼里去呢?”

  众人推举浦逸敏去谈这件事。当时相关负责人说,这栋楼造价6.8万元,由于使用时间有些长,算上折旧,可以5万元转让。在上世纪末,对一个老太太来说,5万元是个“天文数字”。浦逸敏和老伙伴们商量后,决定筹资买楼。“消息传开,大家纷纷支持。出得少的,5元、10元的有;出得多的,1000元、2000元的也有。”浦逸敏的朋友、76岁的陈季芬说,最终有数百人参与买楼。“有的人并没想要住进楼里,只是单纯捐款,出一份力。”

  1999年1月,浦逸敏和老伙伴们凑齐5万元,买下葛隆村132号楼,他们给这栋楼取名“慈舟养老院”。之后,浦逸敏和朋友们又筹集好几万元钱进行了装修。到2000年,132号楼陆续有老人入住,开始了一段“互助养老”的日子。

  所有事老人互相帮助

  “慈舟养老院”虽不是真正的“养老院”,名声却很响,外冈镇上、嘉定城里不少老人听说后,都表示要入住。“住在132号楼,有3个条件:生活能自理;不沾荤腥;每月交100元,水电费、搭伙费都在里面。”浦逸敏说,最高峰时,有20多个老人入住。

  这个“养老院”所有的事全靠老人们你帮我、我帮你。谁来烧饭?大家轮流“值班”。米、面、菜、油哪儿来?浦逸敏说,有的靠老人去镇上买,有的靠前来看望老人的子女送,有的靠当地村民免费赠送。

  住在里面的老人生病怎么办?浦逸敏说,如果得的是重病,大家会通知老人的家属送到医院去;如果是慢性疾病,大家就一起照顾。

  家住上海中心城区的薛寇章老人也曾住在132号楼里。陈季芬说,薛寇章的儿子是个大孝子,每年到外冈去看她好几次,每次都会带黑木耳、干香菇等食材。“后来,薛寇章在葛隆村132号楼去世了,她儿子还是每年来好几次,带礼品来看望我们。”

  这样一个慈善公益味道浓厚的养老组织,也得到很多捐赠。“我们没有煤气,是烧灶台的,葛隆村村民们造房子锯下来的木头,会给我们送来;乡下割稻子了,村民们会把水稻秸秆送过来当柴烧。”陈季芬记得,2015年时,嘉定一个做窗帘买卖的老板朱金茂自掏腰包,帮132号楼重新安装了窗户。

  靠着热心人的帮助,住在132号楼里的老人们有了健身器材,有报纸可看,还有了电视机、录像机,居住条件不逊于其他养老院。

  继续为村里老人服务

  随着生活水平和养老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入住132号楼的老人逐年减少。2015年,“慈舟养老院”正式“退休”,没过多久,浦逸敏住进嘉定双善养老院。

  老人们不住在132号楼,这栋楼怎么处理?浦逸敏说,肯定不能占为己有,因为当时出钱的有很多人,“想来想去,只有捐给集体,捐给公家。”

  最近,得知葛隆村正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浦逸敏找到当年筹资的老伙伴们商量了一番,最终决定捐楼给村里。近日,葛隆村党总支书记陈学锋代表葛隆村接受了老人们的房屋捐赠。陈学锋说:“我向老人们承诺,在后期的建设中,将把这栋充满纪念意义的楼房改造成为民服务的公共场所,让它继续为村里的老人们发光发热。”


(责任编辑 :韩璐)

分享到:
35.1K
·延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