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益新闻 > 正文

走近大众 不等于娱乐化

2020年01月15日 13:33   来源:解放日报   

  施晨露 钟菡

  “鲁迅先生在海内外都有很大影响力,鲁迅纪念馆方面的顾虑是对的。另一方面,百姓生活需求也很重要,文物保护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让市民享受和体验,传承至下一代。”一位与会专家认为,微更新方案可以做得更好,既保护文物,又改善生活。“历史建筑保护与街区更新双赢,上海已有很多例子,比如武康路、外滩源、思南公馆等都取得很好的效果。”

  “街道的出发点是好的,馆方也希望兼顾文物保护、鲁迅形象维护、故居平稳开放和居民生活便利。之前的分歧是因为沟通不到位,其实专家论证最好在前期进行。”在很多专家看来,城市管理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中的历史建筑能否得到“善待”。在“善待”基础上,如何根据不同现实条件、历史状况,制定差异化保护方案,这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一道考题。

  具体到鲁迅故居弄堂的这次“微更新”,前期对文保建筑专业要求、故居开放长效管理、鲁迅形象妥善维护、居民长期生活切实便利等复杂性考虑不够充分,“社会力量满腔热忱想把事情做好,但对文物保护与利用需要更深入的理解,具体实施和管理也有待精细化提升。”

  去年5月,经过半年多修缮,位于重庆南路205弄万宜坊54号的韬奋故居(韬奋纪念馆)重新开放。1958年建成对外开放的韬奋纪念馆是上海最早一批人物类纪念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韬奋故居修缮的原则是修旧如旧,忠实反映上世纪30年代韬奋先生居住和工作环境的原貌。”上海韬奋纪念馆副馆长赵书雷说,无论是故居还是纪念馆,其存在意义都是历史的物证,这种物证并非孤证,是在大量细节基础和周边环境中留存下来的。让他感动的是,韬奋故居修缮时,不少街坊邻居来出主意。收集到韬奋同时代的老式煤气灶,老街坊还来指导怎么使用。历史与现实就是这样联系在一起的。

  武康路113号的三层独立式花园洋房是巴金生前的家,巴老在此居住长达半个世纪。2011年,这里挂上“巴金故居”铭牌对外开放。“不光是房子、建筑物的保护,更大的意义在于这是具有文学气息的现场,是历史的发生地。”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说,去年巴金故居日均参观人次达1200人,“排队进故居”成了武康路上一道风景。周立民坦言,希望故居保持安静的氛围,希望参观者怀抱对曾经主人的敬重之情,故居承载的历史信息、文学精神才能有效传达。无论是名人故居还是博物馆,都要走近大众。但拉近距离不等于娱乐化。

  “人类社会经历漫长的文明史,有了充足的社会和城市发展经验,应认识到保护历史与城市发展、市民生活之间并非对立。”在周立民看来,城市中的历史建筑就像村庄中历经几代人的古树,是一道风景,更是荫泽之处,令此地居民自豪,且融进生活记忆的一部分。他还提到一个观点,历史街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风貌要大于一个点的保护。


(责任编辑 :韩璐)

分享到:
35.1K
·延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