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首页 > 公益新闻 > 正文

地铁站拥挤度手机可查询

2018年02月01日 09:30   来源:北京日报   

  为期40天的春运今天开始,北京地铁新添“科技岗”,缓解大客流。其中,将首次发布车站拥挤度信息,乘客出门前就可用手机查询附近地铁站拥挤度,选择舒适度最高的车站上车,这在国内外尚无先例。北京地铁还专门成立了拥挤度功能开发小组,建立应急响应机制,确保初期数据传输顺畅、显示稳定。未来,拥挤度信息将可实现根据乘客出行习惯精准推送。

  颜色越深车站越挤

  目前,地铁站拥挤程度用4种颜色表示,颜色越深,车站越挤。黑色表示极拥挤,此时乘客从站厅走到站台步速很慢,甚至需要驻足等候;红色表示拥挤,乘客可以按顺序缓慢进站;黄色表示比较拥挤,人与人之间有一定空隙,候车时有看书看报的空隙;绿色表示比较舒适,站里相对空旷。常规限流车站则有特殊表达方式——一个圆圈内有一个黑色的“限”字。

  昨日早晚高峰和平峰期间,记者通过北京地铁订阅号微信端查看实时线网拥挤度:非高峰状态下,路网处于常“绿”状态;高峰期,红色和黄色成为主色调,96座常规限流站也出现在这个阶段。黑色则暂时没有出现。

  北京地铁信息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本市有22条线路、370座运营车站,线路密集区域平均七八百米就能找到一座地铁站,市民可依据车站拥挤度选择舒适的车站乘车。同时,遇到限流车站,乘客还可以提前选择公交等地面交通模式出行。

  拥挤度5分钟一刷新

  车站拥挤度是如何计算的?工作人员介绍,要综合考虑车站实时进出站客流、换乘客流等信息,370座车站每5分钟就会做一次复杂的运算,然后刷新车站“颜值”。

  昨天10时许,一片绿色的车站中,北京站突然跳黄。“这是因为有一趟火车抵京,有大客流进站。”工作人员解释,“运营初期,我们也会跟地铁站随时沟通,核对拥挤度。”

  目前,拥挤度查询功能已在北京地铁和北京地铁订阅号的微信端、北京地铁APP、北京地铁官网、北京地铁官方微博五个平台上线试运行。

  未来,不同车站的“拥挤度”分级标准也将公布。地铁方面举例说,同样的进出站客流,车站容量不同,乘客的感受也不同。目前,北京地铁和北京市交通信息中心正在结合大量的实验数据和车站的乘客调查,获取不同类型车站满载率情况下的乘客实际感受,再依据这些统计数据,研究制定不同车站的拥挤度分级标准。

  “绿”站也可能“限流”

  昨天7时44分,5号线东单往蒲黄榆方向的线路为绿色,反向则逐渐变黄。此时,天坛东门站显示为绿色,而蒲黄榆站已经出现“限”字。为何车站不挤,还会限流?

  北京地铁信息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解释,线网上的4色显示的是车厢内的情况,是以车厢满载率和乘客乘坐实际感受为基础,综合反映地铁车厢拥挤程度的指标,而非车站内的拥挤状况。车站的4色代表的是个体站内情况。如果“车挤站空”,为了后续乘客也可以有序乘车,很多车站会提前限流。这也是网络化运营的特点之一。一些站厅很大的车站,也会出现进站不费劲儿,但站台乘客很多,乘车需要多等几趟的情况。

  “拥挤度查询,是北京地铁信息服务需求调查中,乘客的第一需求功能。”工作人员说,“这也是地铁服务精细化的体现。” 未来,北京地铁还将逐步把拥挤度“颜色”转化为“数值”,为乘客提供更精准的出行服务。

  今年春运,地铁“科技岗”还会给乘客带来更多“便利”,例如乘客查询换乘路径时,可以按需选择避挤、最少换乘、最快等不同模式;坐上车,设置换乘和到站提醒,还可避免因为路线不熟坐过站等情况。(本报记者 刘冕)


(责任编辑 :韩璐)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