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首页 > 公益新闻 > 正文

80岁老教授站着为本科生讲课:坐着对学生不尊重

2017年05月18日 15:18   来源:中国青年报   

  在陕西师范大学的校园里,有一位名副其实的“网红”教授——章竹君。这位长期坚持给本科生上基础课,在讲台上总是声音洪亮、意气风发的老人,即将迎来80岁生日。

  “没办法,实在太火了,短短几秒钟,几十个名额全没了。”由于没能“秒抢”成功,2015级化学卓越班的李雨桐只好提前赶往教室,成为章竹君教授主讲的“化学与社会进步”课的一名“蹭课生”。

  两节课下来,李雨桐意犹未尽。下课时,李雨桐走上讲台,对正在整理讲义的章老师深深鞠了三躬。“来自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能这样全神贯注地听一门选修课,着实难得。”李雨桐说。

  “只要他一开讲,就算学文学的也改学化学了”

  在科研领域,章竹君教授声名显赫。他是最早在我国开展“化学发光分析”的学者,几十年间,他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

  在学生眼中,他是讲台上触手可及的章老师。章竹君1959年在西北大学毕业从教,1979年进入陕西师范大学,在讲台上一站就是58年。他的选修课,不只对化学专业的同学开放,全校各个院系的学生都可以选。

  在学生眼中,章老师就是“一本移动的百科全书”,“他学识渊博,对分析化学领域有着深刻见解”。更难得的是,为了当好教师,章竹君还下了很多“苦功”:他努力修正自己的“四川普通话”;为了嗓音洪亮而专门练习美声;为让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听懂、有所收获,他旁征博引,从天文地理到“心灵鸡汤”,甚至还引用网络段子讲解艰涩的学术问题……

  陕师大前校长房喻曾撰文说:“只要他一开讲,就算学文学的,也改学化学了。”

  章老师讲课还有个特点——声如洪钟,在几百人的大教室连麦克风都不用。很多喜欢上课睡觉或玩手机的学生,在他的课堂上却精神焕发。有学生形容说:“上课时刚拿出手机,瞬间就被他洪亮的声音震住,同时被震醒的,还有旁边想打瞌睡的同学。”

  将在下学期再次开课的仪器分析课,章竹君已经上了50多遍。即便如此,他还是坚持备课——他总会把最新的科技成果收入教学中。“他的课,每一节都不一样。”2013级化学三班的孙烈春说。

  “坐着讲课,是对学生的不尊重”

  从老校区到新校区,车程1个多小时。上早晨第一节课,章竹君从没迟到过。几乎没人知道,这位看起来硬朗、乐观的老人曾装过4个心脏支架,还患有严重的痛风。

  一次,章竹君痛风发作,每走一步都十分吃力。到了上课时间,在助教的搀扶下,他一步步走进教室,站上讲台那一刹那,学生们肃然静默。章竹君3个小时全程站立,疼痛难忍就不停地喝水止痛。

  这一堂课,台上的人动情讲授,台下的人仔细聆听。有人建议老师坐一会儿,章竹君却笑着说:“坐着讲课,这是对学生的不尊重。”

  章竹君曾说,“学生的事情比天大。”实验室初创时,仪器不完备,章竹君把自家的电视机搬到实验室,供大家使用。实验室刚迁到新校区,尚未安装空调和暖气,学生无意间说到晚上做实验特别冷。章竹君立即打电话:“赶紧装空调,不能把学生们给冻着。”第二天,实验室里就多了一台空调。

  看到课业辛苦,他给大家放一天假,自己出钱买材料,带学生们出去野餐烧烤。有时候,还会带学生到家里,请夫人做一桌丰盛饭菜招待大家。很多学生遇到情感、生活上的困扰,也都会找他诉说,他会耐心开导,不遗余力地提供帮助。

  “在讲台上站到最后一刻,是我的心愿”

  “和章老师相处,常常让人忘记年龄的存在。”章竹君的学生说。无论何时,章老师永远是笑容满面的生活“潮人”。

  在朋友圈查阅学生动向,是这位“时髦”老人每天最重要的“娱乐项目”。他电脑操作十分熟练,说得一口漂亮英语,说起明星、八卦,照样能跟学生聊得火热。

  如今,章教授带过30多个博士生、130多个硕士生,带过的本科生更是不计其数,可谓“桃李满天下”。学生们特地组建了两个QQ群——“章氏门生”群和“章氏子弟”群。逢年过节或是章竹君生日,他的手机、邮箱里总会收到很多问候和祝福,他也总是认真地一一回复。

  “我这辈子就爱两件事——安静地教好自己的学生,做好自己的研究。”章竹君说,无论教书还是做学问,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讲台上站到最后一刻,是我的心愿”。而一茬又一茬的学生,总是能让他看到新的希望。


(责任编辑 :王璐瑶)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