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图片
近日,据《新京报》报道,全国30省份275位艾滋病感染者称接到了诈骗电话,艾滋病感染者的个人信息疑似被大面积泄露。
据艾滋病公益组织白桦林披露,全国多地的艾滋病感染者接到诈骗电话称将发放补助。截至7月17日晚,白桦林全国联盟共接到来自30个省区市的275例艾滋病感染者被诈骗的情况反馈。
据悉,电话交流中,艾滋病感染者们发现诈骗者事先已掌握他们的个人信息,包括真实姓名、身份证号、联系方式、户籍信息、确诊时间、随访的医院或区县疾控等等。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相关负责人17日表示,艾滋病感染者的个人隐私信息受国家法律保护。国家艾滋病感染者相关信息系统被列为国家网络信息重点安全保护对象,并且按信息安全三级等级保护进行管理。发现诈骗情况后,中国疾控中心立即启动了信息系统安全应急响应,对相关信息系统开展信息安全排查,并进一步提升了相关加密措施。
该负责人表示,中国疾控中心已经报请公安部门立案侦查,将积极配合公安部门尽快破案,也同时呼吁接到类似诈骗电话的感染者,及时向当地公安机关报告。
国家《艾滋病防治条例》亦规定:未经本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公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身份信息。保护艾滋病人的隐私,也是国际通例。早在2012年,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驻华代表马克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艾滋病感染者的隐私不被保护,人们可能根本不去检测,这将让病毒传播的机会大大增加。
在我国,艾滋病人的隐私保护早已写入法律。然而在现实中,却屡次出现艾滋病感染者个人信息被不当泄露的事情。去年,我国的一些高校出现了不当对待患病学生或泄露学生身份的案例。如在天津和湖北等地的高校,一些感染艾滋病的学生被逐出校门的事情。2014年,因信息被泄露,四川西充200余名村民联名写信,要求将一名8岁男童驱逐出村。其后,卫计委、教育部、民政部曾专门下发通知,明确要求各地要依法加强对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隐私保护。
北京市康达律师事务所律师韩骁表示,艾滋病人的个人信息属于隐私权保护的范畴,由于疾病本身的特殊性,艾滋病人的相关信息受到法律法规的严格保护。韩骁认为,疾控中心负有对患者相关信息保护的义务,其应当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保障患者信息的安全隐秘。如果疾控中心未能履行上述义务,造成患者因信息泄露遭受损失的,其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而如果其已采取适当措施但仍未能避免信息泄露,则不必承担责任。
(责任编辑 :石兰)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