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首页 > 公益新闻 > 正文

扶贫不是任务 是人生不可多得的财富

2016年07月21日 09:32   来源:新华网   

 

领取鸡仔的农民朋友满心欢喜

  古人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扶贫政策仿佛一场好雨,洒进了贫困群众的心中,让他们享受到滋润与甘甜。忆起扶贫工作,从一开始,其中的点点滴滴便如苍穹下的繁星,闪烁夺目。种种经历,所见所闻,给予了我人生中不可多得的财富。看着过往,我能看到的不仅是贫苦大众辛劳的背影,感激的泪光,颤抖的双手……也有,我的感动和敬仰。

  八月的天气,炙热的阳光洒在地面,树木的阴影斑驳,知了在繁密的树叶间低声鸣唱。一丝风也没有,整个山村仿佛陷入了宁静的午睡。我们一行人走在曲折蜿蜒的小路上,脚步急促、匆忙。我们心中有忐忑、有不安,仿佛压着千斤重担。并不是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任务,让我们感觉到扶贫工作的艰难,我们忧虑的是,能否真正的了解我们需要帮助的村民,能否真正的帮扶他们。

  烈日炎炎,一把太阳伞即可。可是辛勤的农民朋友们,播稻晒谷的时候,播麦割草的时候,终日在田间日复一日的弯腰低头劳作。只有真正的在田野上看到这一切,才能够明白“汗滴禾下土”中挥汗如雨的劳累。农民朋友们黝黑的皮肤、粗糙的双手,就是劳动在他们的身上留下的深深的印记。

  来到贫困户家里之前,我对贫困户家里的情况有一些了解。在家务农的母亲,在外打工受伤的父亲。还有一对儿女,姐姐读高中,弟弟读初中。欠着亲戚朋友的债务,现在父亲受伤未愈,一家人的收入全靠母亲在家务农。

  我在脑海里不由自主的勾勒出他们一家人辛苦的生活状况,想象着这位母亲需要一边干着农活,一边照顾生病的父亲,还要担忧一对儿女。生活的压力一定让这家人笼罩在愁云的阴影里,让他们绝望又无助。

  他们的房屋有些破旧,小小的院子,院子旁有一棵树。地上稀疏的晒着一小堆玉米。夫妻俩在院落边专心的整理玉米,晒干的玉米棒摊开在地上。丈夫腿受伤不便,地上还放着拐杖。但是他依然在忙碌着,把玉米粒一粒粒剥落。我坐在他们旁边,顺手也拿起一个玉米拨弄着。

  现在他们最操心的不过是这对儿女,所谈的大都和孩子们有关。孩子们学费、生活费总是让他们一筹莫展。烦恼的事情很多,不过丈夫只是轻描淡写的提及了自己的伤痛,原来他还有痛风,疼痛时就吃点止疼的药,有时实在没钱,就忍着。夫妻俩的全部心思,都在两个孩子身上,言谈之间的担忧全然没有考虑到他们自己。

  看到此情此景,我的内心五味杂陈,同情、忧虑、敬佩。我们常常赞美破茧而出的蝴蝶,悬崖边绝壁上生长的盛开的鲜花,因为他们代表着一种力量。而现在,在这对夫妻身上,我也看到这种力量。看到了一个父亲在久病的剧烈痛苦中镇定如常,看到了一个母亲默默的承受生活的困境。她的身上所带有的坚强和勇敢,这些力量闪耀在良好的传承中,我们的祖祖辈辈流淌的百折不挠的血液里。谦逊,温和,坚忍不拔,广大劳动人民的身上总有这样闪光的品质,带着愚公移山的精神,用自己的方式刻画人生的画卷。

  我试着了解他们的经历,了解他们的生活,最重要的是了解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我思考着种种能够帮助他们的方法,医疗费用花费了不少的钱,现在还欠着债,我向他们讲解了大额医疗补贴政策,;向他们讲解了特殊病证的办理条件和流程;贫困生助学的政策也跟他们提及;种植养殖技术上的培训以及农业上的各种补助也全部告知他们……对于能够享受到的扶贫政策,他们特别感恩,嘴里不停说着感谢。他们微笑的脸庞上,眼神真挚而又清澈。

  我们需要到贫困户家里经常看看,就跟看望自己的亲人一样。送一些油、米、肉等食物可以让他们缓解燃眉之急,送一些家禽饲养,增加他们的收入。“两不愁,三保障”是我们扶贫的目标,看着贫困户家里一步一步的脱离困境,我心里由衷的高兴。

  通过这对夫妻,能够见微知著的感受到更广阔的农村,许许多多向他们一样伟大的劳动者就在土地上耕耘。他们勤劳,善良,坚强,乐观。不因贫穷而自卑,不因无助而彷徨。学着把自己看成他们中的一员,换位思考,尊重他们,理解他们。我常常在想,面对一些处于困境的人,我们应该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亲人,我们要帮助的人是我们的同胞,我们的身体里流淌着相同的炎黄子孙的血脉。

  扶贫不仅仅是任务,我们去了解他们生活的困苦,帮他们度过难关;除此之外,还是和农民朋友们交流的绝好的机会,通过互相认识,互相了解,拉近彼此间的距离。我们常常说心连心,但如果没有踏足过农村的土地,没有亲眼看到过勤劳的身影,就不可能深刻地认识农民朋友,深刻地了解他们的精神力量。

  一次次的下村走访,和村民有了更多的交流,他们总是在夸赞现在的社会,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称赞共产党千般万般的好。他们的生活质量也与日递增,充满希望,因为政策也越来越好。

  经过一年的努力,现在我们的村庄已经有了全新的变化,修建了人行便道,新的公路,山坪塘,以及安装了自来水。种种的改变为村民的出行,农作,生活提供了更多的便捷。扶贫受益的不仅仅是贫困人民,也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国家蓬勃发展的力量。这片熟悉的土地上所发生的一切,就是中华大地上欣欣向荣景象的缩影。

  又到八月,田里稻穗粒粒饱满,微风下自在摇曳,散发的香味让人不禁想起了一首歌词 “多少人为生命在努力勇敢的走下去 ,我们是不是该知足 ,珍惜一切……为自己的人生鲜艳上色……”

  在扶贫的过程中,随处可见到劳动的力量,生命的力量。以至于在我的人生中,树立起了一种坚定的信念,劳动是最光荣的,劳动人民是伟大的。在他们身上,我学会了百折不挠,在人生的道路上,困难何其之多,只要携带一颗坚持的心,荆棘遍布,也阻挡不了前行的脚步。


(责任编辑 :石兰)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