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离校在即,还在为整理成堆的行囊烦恼不堪?不如将这些弃之可惜的衣服和物品,通过我们的手继续实现价值吧!”近日,一则这样的“减负毕业行囊公益活动”的宣传语在不少大学的贴吧里热转。
《慈善公益报》记者发现,这个毕业季,不少高校的大学生们在践行着“绿色离校·绿色感恩”。
绿色离校开启绿色人生
据悉,“绿色离校·绿色感恩”项目成立于2012年,由“绿色中国2011环保成就奖”获得者陈文森在毕业离校时发起。他倡导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树立个人责任意识,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通过环保的方式感恩他人、回馈他人。
据统计,该项目自2012年启动以来,已经开展了五届,全国有160余所高校参与其中,覆盖25个省份的68个城市,累计回收书籍31万余册、衣物29万余件、塑料瓶9万余个以及电子产品两万余件等。这些物品通过爱心店铺低价售出,或免费捐赠给在校师生、寄往偏远山区,受益人数近55万人次。
“可以再次使用的书籍等物品被当作废品处理或者因放置不当而造成环境污染,就都是对资源的浪费。”陈文森向《慈善公益报》记者介绍,“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避免资源浪费,减少环境污染,同时无论是毕业生还是在校生均可以采用环保的方式感恩他人,回馈社会,这就是我们发起‘绿色离校·绿色感恩’的初衷,未来绿色离校将成为常态。”
据了解,今年第五届“绿色离校·绿色感恩”启动以来,各地高校纷纷加入到这一行列中。诸如,湖南师范大学开展了“绿色传递”活动,希望通过社团的力量,使可用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营造良好的校园毕业氛围;阜阳师范学院的“图书漂流”活动,将回收到的大量书籍整理成循环图书馆,供全校师生免费借阅。
为了取得更好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绿色离校”项目还在校园里建立了爱心超市。以西南石油大学为例,爱心超市将毕业生们捐赠的物品收集、清理、归纳、分类后,一部分免费分发给在校师生,另一部分捐赠到贫困地区,余下部分则放置在爱心超市低价出售,超市的盈利可用于资助勤工俭学的学生。
给废旧物品找“归宿”
记者发现,这个毕业季,不少高校大学生们在为行囊减负时很“环保”,想出多种招数使闲置物品物尽其用。
不想带走的旧书,有专人进宿舍回收。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大二学生袁也发起了专业课本回收活动。“专业课教材一般学校不发,需要学生网购或者去二手书店淘,比较麻烦。”袁也说,与其让学长、学姐把书卖掉或扔掉,不如收集起来留给大一新生。
“仅仅是我们学院内部,就有近百人参与,大部分都是毕业生,回收的书籍有200多本。”袁也说,她正计划将该活动推广到全校。
与此同时,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团委也在组织毕业季“捐旧书助儿童”活动,他们将对回收上来的书籍进行分类,挑出适合小学生阅读的部分,送给南京宁燕外来工子弟小学的学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格桑花开西藏微光支教团则将从毕业生收来的书中整理出部分有用的书籍,寄往西藏支教地。
南京工程学院的大三学生赵仁杰和他的“BE YOUNG”团队正在校园内回收毕业生的自行车。从今年3月份到现在,他们已经将70多辆校园的“僵尸车”翻新成公益自行车,“临近毕业,不少学生的自行车肯定不想带走。”赵仁杰说,他想趁着这个机会,壮大公益自行车的“队伍”。让他感动的是,不少毕业生主动将车子送给他们,“他们说,如果自己毕业了,自行车仍在母校内造福师生,很开心。”
对于毕业生们如此为行囊减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学院辅导员朱赫为他们点了个大大的“赞”。
“无论是友情赠送、无偿捐助,还是低价出售,毕业生这些做法都是值得鼓励的。”朱赫向《慈善公益报》记者表示,这体现了毕业生的节约意识,也是一种对旧物回收利用的环保行为。朱赫认为,还应对接受这些旧物的同学表示肯定。因为现在有一定比例的学生颇为追求时尚消费,相比之下,乐于接受旧物的这部分同学仍能保持勤俭的生活作风,更多地关注旧物的实用性,这同样值得点赞。
记者 王 超
(责任编辑 :石兰)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