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校园欺凌事件屡见报端,让本该阳光温暖的校园蒙上暴力的阴霾。今年4月,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6)》曾根据2015年被媒体报道的校园暴力案件,对中国校园欺凌现象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校园欺凌现象覆盖地域范围广泛,频次十分密集,绝对数量巨大。随着校园欺凌事件曝光频度的增多,社会舆论也开始聚焦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当前,教育部门虽然加大力度专项整治校园欺凌问题,但遏制校园欺凌问题,最终需要多部门、多方面通力合作、建立长效机制。
网络传播暴力须禁止
作为一个30岁的成年人,我从不敢点开校园暴力视频,因为扇耳光、撕扯头发等暴力行为与施暴者年龄形成的巨大反差足以给我强烈冲击,这种冲击力不仅仅是视觉上,还有心理上的。当旁观者或者施暴者不去制止暴力,甚至直播暴力、炫耀暴力时,我们该反思什么?当孩子们点开这些暴力视频的时候,他们作何感想?当暴力游戏充斥着网络世界的时候,他们能从中获得了什么?
儿童时期最重要的心理是模仿,如果他看到的“生存法则”是倚强凌弱,甚至欺凌者不用承担任何风险和责任就能解决问题、获得认同,那么这将是一个极其严重的恶性循环。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未成年人接收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和复杂,校园暴力视频的不受限上传、转发和传播,使未成年人很容易受到网络的侵害,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这些不良影响在青少年之间交叉蔓延,严重影响了他们正确的道德观与价值观的形成。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加强互联网监管,禁止暴力、不健康的内容上传及传播,还青少年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和社会氛围。
校园暴力中,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也占较大比例。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法律研究所所长郭开元也这样认为,他曾在调研邵东杀师案时发现,3个未成年嫌疑人长期在网吧玩《穿越火线》《英雄联盟》等网络暴力游戏,案发当天因没有钱,在杀人并抢走被害人手机和现金后,又返回网吧接着玩游戏。在郭开元看来,未成年人判断力比较弱、自我控制能力不足,缺乏社会经验,在现实生活中出现冲突时,未成年人容易模仿虚拟游戏中的攻击行为,用暴力解决问题。
让缺失的家庭教育归位
法律法规的缺失,固然是校园暴力的重要原因,但家庭教育的缺位也不可忽视。媒体曝出的两段关于记录校园暴力的视频中,打人视频的主角都是在琼海市某中学读初中一年级的女生小倩(化名),而打人女孩小倩哽咽着说出一句话——“我就是想干出什么事来,在网上引起爸爸的注意!”其父亲却坚持“就是那些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把我女儿带坏了!”
此事件中不难发现,家庭教育的缺位在小倩身上留下的重大阴影。悲剧发生之后,小倩的父亲没有尝试从自己的身上寻找原因,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小倩家庭教育的缺位,而是坚持认为是社会不良青年带坏了自己的孩子。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案件检察处处长杨新娥在办理案件中发现,那些参与校园暴力的孩子的父母有两种极端,一种是工作非常好,社会地位很高,但是太忙,没有时间与自己的孩子交流;另一种就是社会底层的,没时间或者不知道怎样与孩子沟通。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这样的家庭并没有教会孩子怎样与别人交往,甚至没有教会他们正常做人做事的规则和是非观,这是造成未成年人犯罪,包括校园暴力的重要原因。
因而,在社会呼吁学校教育与法律制度双管齐下遏制校园暴力的同时,也要让缺位的家庭教育归位。
社工介入有助于青少年成长
我国刑法规定,不满14周岁的人,实施任何危害社会的行为,不需要负刑事责任,其立意是对未成年人进行保护,也有舆论称“去罪化”是助长校园暴力的温床。对此有人大代表建议,要修法降低刑责年龄。
对于“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提议,诸多专家意见各不相同。
从社会防卫的角度来说,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也是不理性的,过早让孩子接受刑法处罚,贴上罪犯的标签,这种孩子日后更有可能犯更严重的罪。这是上海政法学院教授、刑事司法学院院长姚建龙的看法。但对待孩子犯错误要有一个底线,宽容而不纵容。不能出现两个极端,要么一罚了之,要么一放了之,缺乏中间的过渡措施,要用教育性的措施去替代刑罚。简单地说,就是孩子生的病不能用成年人的药物去治疗。
两个极端中间要用多种手段、多种制度过渡和制约。如全国律师协会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佟丽华建议建立完善3种制度,即发展专门的教育制度、完善少年司法制度和构建家庭制度。
对于如何从根本上遏制校园暴力问题,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社会工作专家童小军有自己的看法,她认为,社工服务和体系对未成年人成长的主动介入,可以对校园暴力起到预防和应对的作用。社工在未成年人进入青春期之前,就可以对其进行自我认同和自我认知的教育,未成年人有获得教育引导的权利,学会控制情绪、学会包容他人不同的观点,让孩子对自己将要经历的成长问题有所准备,让孩子免遭欺凌的情况下愉快地成长,这些专业知识是社工具备的。其次,社工对学生家长和教师可以做专业培训和督导,比如如何保护孩子隐私、如何帮助被欺凌的孩子回归校园环境等等。
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校园应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校园暴力频发,不仅伤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教育部要会同相关方面多措并举,特别是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坚决遏制漠视人的尊严与生命的行为。
学校是教育学生尊重生命、树立言行底线意识的地方,校园暴力的遏制,除了社工服务与机制的适当介入,还需要教育部门、公检法等部门的跨部门联动,社会各界应共同营造未成年人成长的良好环境,让温暖与阳光驱走暴力的雾霾。记者 权 敬
(责任编辑 :石兰)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