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9日,北京市通州区救助站救助了一位70岁的脑血栓老人。随后救助站将该信息反馈给今日头条, 6分钟后老人家属在客户端接收到该条信息,并迅速和救助站取得联系,成功接回了自己的母亲。这是民政部牵手今日头条开展互联网寻亲以来,用时最短的一次案例。
近日,《慈善公益报》记者从民政部获悉,民政部社会事务司与今日头条正式签署了关于开展“互联网+救助寻亲”工作的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全国2041个救助管理机构将可以借助今日头条的精准地域推送技术,向近5亿的今日头条新闻客户端用户定向推送疑似走失、被拐、被骗的受助人员寻亲信息,尽可能地帮助他们早日回归家庭。
据民政部社会事务司王金华司长介绍,各地救助管理机构每年都会救助大量的疑似走失、被拐的老年人、妇女、未成年人和疑似精神障碍、智力障碍人员。救助管理机构不仅为他们提供基本食宿等临时救助服务,还及时开展寻亲服务,帮助其顺利返家。
与此同时,许多走失人员的家人也经常到全国各地救助管理机构寻亲或寻求帮助。今年上半年,各地共通过全国救助寻亲网发布寻亲公告2万多条,报请公安机关采集DNA血样5789人次,帮助1570名受助人员成功寻亲并及时返回家庭。
王金华司长表示,此次与今日头条的合作,将进一步提升各地救助寻亲服务能力,今后各地救助管理机构在全国救助寻亲网发布寻亲公告时,可以选择通过今日头条开展寻亲服务,借助今日头条的海量用户和先进技术,选择在疑似走失地、户籍地等特定区域推送寻亲信息,在最短的时间、最精准的范围内帮助受助人员与家人团聚。
此次民政部与今日头条签署合作协议,意味着全国2041个救助管理机构都可以选择通过“今日头条”发布寻亲信息。王金华司长表示,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展救助寻亲服务,是今日头条等互联网公司发挥技术优势回馈社会、服务民生公益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加强社会治理,改进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创新做法。
下一步,民政部将指导各地规范寻亲服务流程,做到逐项登记、准确录入和实时办理,同时探索运用人脸识别等多种技术手段开展寻亲服务,进一步提高寻亲效率和救助服务水平。还将加大滞留人员NDA采集比对力度,破解长期滞留受助人员身份的甄别难题。
记者 王希文
(责任编辑 :石兰)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