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公益的道路上,作为《超级诊疗室》的总制片人兼主持人——钱婧与健康公益一路同行,成了这个行业的瞭望者。
“传统意义上的健康科普节目解决的是宣教层面的内容,我想做的是防患于未然以及雪中送炭的事情。”为了对整个节目有更深入的了解,《慈善公益报》记者与钱婧面对面倾听了她的心路历程。
记者:您说过健康是您的职业,这句话让我一直印象非常深刻。从央视《健康之路》的主持人到《超级诊疗室》的主持人兼制片人的职业转型。我可不可以理解成“健康”已经从“职业”变成了“事业”。那么在这种角色的转变中,要经历很多的困难与挑战,能谈谈您的心路历程吗?
钱婧:最大的挑战是从一个媒体人向一个创业者的定位转变。原来的工作环境单纯也单调,我只需要做好每一个采访,做好相关的案头工作,主持好节目、导演好节目、制作好节目就行了,现在我接触的完全是一个陌生的领域,需要以极其理性的商业逻辑理清商业模式、不断会见各种投资人、不停对接各种商务资源、努力打开品牌市场、既要懂财务、又要懂法律、还要懂管理……
原来,我只需要对接每期的节目嘉宾和同事,现在,我几乎每一天都要认识一个陌生人。原先在电视台,一个实习生就完全可以辅助我完成所有的工作,现在,两个助理、一个执行总裁,每天都还有忙不完的工作,天天都有一种三头六臂都不够使的紧迫感……对于一个几乎连续十几年都天天睡到自然醒、工作悠闲充实的央视人来说,节奏的转变、心理的改变,都是超过自己的想象的。
我在面对难题时,从不认为这是困难,我总会面带微笑地去处理问题,因为我认为,这些都是挑战,是上天考验我诚意的试题。现在的我,必须斩断后路、背水一战,带领自己的团队,向着自己梦想中的健康事业进发,这个决定需要勇气,更需要毅力,一路走来,我也成功完成了从女汉子到纯爷们的蜕变,每天叫醒我的也不再是闹钟,而是梦想。
记者:据我们了解,您曾说过离开央视有一部分原因是这档节目比较“窄”,您希望可以做一档既专业又跟老百姓休戚相关的节目。那么,这是因为您从事了多年的健康事业还是生活中有什么事情触动到了您,让您感觉“我必须要做这件事”。
钱婧:《健康之路》是一档成立了20年的资深健康节目,引领了中国健康节目的潮流,奠定了中国健康类节目的基础,这档节目在国人的健康科普宣传上功不可没。不过,再好的节目也会面临瓶颈,慢性病呈井喷之势,老年病低龄化也是一个趋势,这让我看到了很多人,由于健康知识掌握得不是很全面,而导致了疾病的发生,甚至误诊误治,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一个顶梁柱的轰然倒下,意味着一个幸福家庭的终结。
怎么才能让病人早知道?怎么才能让他们不会因为钱的问题看不起病、耽误治疗?有没有为老百姓更深一步服务的可能?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什么样的节目才能满足我自己的节目理念:一、不仅仅提出问题,还要解决问题。二、不仅仅治病,更要救人。这两个理念几乎上升到了一个哲学的层面。我想做的不仅仅是一档疾病防治层面、哪病治哪的节目,这样的节目属于历史,我想做的节目必须接地气、办实事。我不仅仅要告诉大家这是什么病,还要告诉大家怎么治、去哪里治、谁能治,更想说的是:这个病怎么防?怎样可以不发展到亡羊补牢的这一步?谁来帮助已经需要悬崖勒马的病人?
传统意义上的健康科普节目解决的是宣教层面的内容,我想做的是防患于未然以及雪中送炭的事情。而且,很多病人在患病之后,精神上首先就坍塌了,对于疾病的治疗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不少人际关系,也因为疾病的原因分崩瓦解、妻离子散,如果这个时候,亲人可以不离不弃,病人本身用坚强的信念指导治疗,相信结果一定是事半功倍的,而宣传这种理念的节目,才是真正参悟透生命本质和健康本质的节目。于是,我策划了《超级诊疗室》,一个以独特的专业视角,让多学科的顶级专家进行会诊,集社会力量助力公益的节目,真正把公益和健康打通,初步实现了医疗版节目的乌托邦。
记者:我们都知道做公益其实是一条挺难走的路,《超级诊疗室》在播出后有人称赞,同时也有人质疑其是为了经济利益。那么,对于人们的质疑,您能谈谈节目筹办与策划初衷吗?此外,在节目开播至今您接收到的最大的质疑是什么,曾经有没有过一瞬间的想法感觉自己做错了决定?
钱婧:《超级诊疗室》是一个纯绿色和公益的节目,完全反商业运作规则而行之,如果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这是一个必须放弃的节目。因此,这档节目我们做得堂堂正正。节目开播至今,我们收到最大的质疑是来自一个同行的举报,说我们节目中的专家资质有问题,广电总局立刻勒令节目停播审查。经过挖地三尺的审查,发现我们的节目中没有一位专家不符合规定或者打擦边球,我们的节目完全正规合法,并且有着非常好的口碑。于是,我们马上复播,风波仅仅一个星期就过去了。但是,广电总局对我们栏目的审查更为严格。我认为这是一种鞭策、也是一种重视,正因为原来有太多类似于二类广告的节目出现,才导致了观众信任滑坡、屏幕污染严重,这种危机让我深感痛心,我非常愿意接受来自全社会的监督和批评,只有这样,才能让《超级诊疗室》的发展更加良性循环。
不过,在此期间,我有过很郁闷的时候,大家都知道我们节目是多学科会诊节目,在涉及一些疾病的时候,除了临床医生以外,我们还会邀请到其他领域内的专家来辅助说明问题,比如:遇到苯丙酮尿症患者,我们需要邀请遗传学方面的专家;遇到同时患七八种疾病的患者,我们需要邀请药剂科的专家来一起会诊;遇到老年失智症患者,我们需要邀请护理方面的专家来指导……诸如此类的专家,是不符合广电总局关于健康养生类节目的规定的,也就是说,这些专家都无法来健康节目做客。然而,出于对患者和观众负责的角度,我认为,有必要让这些专家走进演播室,唯有这样,节目才是完整的,否则,我对不起我自己的职业良心。所以,在演播现场,我还是会邀请这些专家到场,为健康求助人进行会诊,但是,在节目后期,这些专家全部被剪掉了,这种处理方式让我既心疼又无奈。好在通过将近一年的努力,终于允许这些专家在我们的节目里出现,终于可以为广大观众呈现出一档在专业上不留遗憾的节目了,在此也要感谢总局对我们栏目的信任和支持,这一步,迈得极其艰辛,这一步,几乎颠覆了原来的对于健康养生类节目的相关规定。但是,为了千万观众,值得。
记者:我想替广大的患者朋友问一个问题,《超级诊疗室》如何筛选患者的,能够给患者提供哪些帮助?是不是只有现场诊治这一个治疗环节?《超级诊疗室》如何继续对病人的情况进行跟进?后续还会不会提供帮助,会提供什么样的帮助?
钱婧:《超级诊疗室》筛选病人的方式有以下几种:1.通过节目公众号后台留言报名;2.通过节目官方微博报名;3.通过栏目组热线电话报名;4.通过“病友帮帮忙”渠道进行报名;5.专家推荐的贫困患者;6.相关基金会推荐的贫困患者。
以上6种方式是我们比较常用的报名方式,我们会选择病情比较有代表性的、治疗费用适中的、病人本身充满正能量的健康求助人来节目做客,我们可以在节目现场为病人邀请到国内这个领域最权威的专家来进行会诊,疑难杂症还会连线国际知名专家来一起会诊;同时,我们现场的4位爱心人士,会从经济资助、资源帮助、引导社会关注等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帮助当期的健康求助人。节目播出后,我们还会有来自扫屏幕下方二维码参与进来的观众帮助。同时,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暖阳基金的工作人员还会定期跟踪我们的健康求助人,了解善款到位情况,我们的导演也会跟踪回访健康求助人,确保我们栏目帮助过的每一位健康求助人都能得到科学正规的治疗,并且不再会为手术费用而发愁。
记者:我们都知道自节目开播以来,一直有许多患者前来问诊。您作为节目主持人,作为旁观者,看到过很多患者带着病痛来到节目求助,能够帮助患者获得医疗救助,最终恢复健康是您的心愿。那么,若是患者没有康复或是病情加重,对您来说,是会放弃呢,还是会迎难而上,继续帮助他们就医诊疗?
钱婧:我们有几位患者在选择初期,就面临过这样的抉择,比如我们有一期身患胸腺瘤晚期的鼓手,他是那样热爱生命,但是,面对死神,他的身体还是败下阵来。看到他凝视3岁小女儿的深情目光,我不禁泪流满面,这样的父亲还有很多,这样的无奈还有很多,我能做的,就是尽量挽留他,哪怕只是多挽留了一天,他的女儿也可以多喊一天“爸爸!”他的病是不治之症,我能做到的,就是让他有尊严地离开,谁说这不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谁说面对医学的无奈时,我们只能含泪放弃?不放弃,有很多种办法,能治愈当然很好,我们已经成功救治了50余位患者;如果实在无法治愈,那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尽量减少健康求助者的痛苦以及让他们不要在增加额外的经济负担了。
目前,我们没有碰到一例经过名医会诊并接受了科学治疗之后病情加重的病人,倒是有4位患者因为其他表现来到节目组,却被医生集体诊断为另一种疾病的情况,原来竟然就是误诊!对于这类病人的治疗,一定是及时有效的。我们有一对聋哑人姐妹花,在我们栏目组的帮助下,说话、工作、学业都非常的优秀;一名自杀了27次的抑郁症求助者,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充满阳光的抑郁症宣传大使,义务地去帮助更多的病友;一名因强直性脊柱炎瘫痪在床的大男孩,通过我们捐助的治疗费用和引荐的医生,成功地接受了两次手术,目前,生活已经可以自理并自如地行走……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每当听到健康求助人又恢复了一点的消息,我们全栏目组就会欢呼雀跃,我们做的早已不是一档节目,而是情怀。
记者:您曾说过在央视工作的时期,可以给自己打80分。缺失的20分,您认为是哪方面的不足。那从离职以后到现在的这段时间,如果让您重新给自己打分您又会打多少分呢?
钱婧:缺失的20分是我的人生阅历和职业梦想,那时的我,虽然看似风光,但是,我的人生并不精彩,我甚至会觉得如此下去没准会是庸碌无为的一生。虽然我从来没有混过日子,面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我多少还有一些“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冲动,于是,我出来了,很多人不理解,觉得我很不理性,其实,他们错了,恰恰是因为我太理性,才会选择重新起航,如果你不把自己逼到绝境,你永远迸发不出你想象不到的智慧,而我,享受这种大开大合的创业激情。现在的我,给自己打81分,我只是多了一份经历,人生那么长,别给自己打得太高分了,起点高了,以后还怎么活呢?留点盼头给自己,留点惊喜给别人吧!
记者 泊 伟 张迎迎 见习记者 李 馨
(责任编辑 :石兰)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