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大慈善思维 开创大慈善格局
——陕西省慈善协会十大创新探索现代慈善之路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颁布即将实施之际,在扶贫攻坚战役打响之时,陕西省慈善协会迎来了20年华诞。1996年7月8日,由白纪年、徐山林等一批老同志推动成立的陕西省慈善协会至今已走过了20年的发展历程。20年来,在陕西省委省政府和中华慈善总会的关怀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陕西省慈善协会秉承“济贫解困、安老抚孤”宗旨,发扬普惠济世的人道主义精神,构建大慈善思维,建设大慈善环境,开创大慈善格局,建立了物质救助与人文关爱并驾齐驱的现代慈善体系。募集款物价值30.01亿元,其中财务收入8.01亿元,帮扶贫困人口千万人次。
陕西省慈善协会诞生于慈善精神复苏之际,发展于慈善力量崛起之时,创新于慈善事业起伏之中。20年来,陕西省慈善协会在徐山林、刘维隆两任会长的带领下,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各界的慈善热情与活力,让更多的好人拥有行善的平台,让今天的雷锋找到自己的团队,让贫困和不幸得到爱心的关照,让慈善文化滋润公众的心灵,让我们的社会充满温暖的阳光。尤其近几年,面临国际金融危机、国内经济下行,慈善行业舆论风波等重重挑战,陕西省慈善协会继往开来,克难攻坚,创新发展。纵观陕西省慈善协会的工作,十个方面的创新有较大建树。
一是创新慈善文化传播途径,培育全民慈善意识,营造浓厚的慈善氛围和社会环境。
培育慈善意识从娃娃抓起。从2012年开始,省慈善协会联合省教育厅募集1600万元,购买《慈善读本》200万册,在全省1740所中小学校、200万中小学生中开展慈善教育。经过4年的探索积累了经验,实现了全省中小学校慈善教育全覆盖。这一教育活动以“善行伴我成长”为主题,以“日行一善”为载体,被誉为树德育人的“基因工程”“种子项目”。荣获“中华慈善总会第二届突出贡献(项目)奖”。
开展慈善文化理论研究。为了给现代慈善事业提供理论支撑,2011年12月,陕西省慈善协会与西北大学联合组建了“陕西省慈善文化研究中心”。6年来,中心秉承“会校合作、学用结合,创新研究,开放服务”的方针,建设了“陕西省慈善文化研究文库”,开办了“慈善文化大讲堂”,出版了数十部研究专著。
组织社会慈善文化活动。为了提高全民慈善意识,从2012年开始,陕西省慈善协会每年组织数百支慈善志愿者文艺团队进社区、到农村开展“爱心歌曲大家唱”活动。目前,传播慈善文化的各种活动已成为陕西省慈善协会培育公民慈善意识的品牌项目。
开发媒体慈善资源。2011年,陕西省慈善协会创办了《善行天下》杂志和《陕慈快讯》两个刊物。2015年,陕西省慈善协会分别与《陕西日报》、《各界导报》、陕西广播电视台、新浪陕西网、腾讯·大秦网、陕西传媒网进行战略合作,构建了主流媒体和公众网络宣传慈善事业、募集善款的新平台,把慈善文化传播到千家万户,把救助的信息传递给每个网民。另外,陕西省慈善协会还成立了 “新媒体慈善促进会”,并筹建“新闻界慈善志愿者促进会”,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和网络新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推动慈善事业发展。
二是募集手段创新,建立六大募集平台,开辟了较为广泛的慈善资源。
多年来,陕西省慈善协会争取政府和企业的支持,与省财政厅、交通厅、国资委、工商联、外资企业、网络媒体紧密合作,并争取中华慈善总会援助,建立了承接政府服务、国企、民企、网络、外企和总会援助6大慈善募集平台。省政府支持慈善事业调剂3000万元为省慈善协会建立永久性慈善基金;国有及民营企业在省慈善协会设立慈善基金,年捐款额达数千万元;社会公众小额冠名基金、个人捐款每年近千万元,2008年一位张姓爱心人士到省慈善协会捐款320万元,不留姓名匆匆离去。孙俊良、孙茵、王西林、成建礼、肖华、马华等近百名“三秦善星”在三秦大地慈行善举,播撒慈善阳光。
陕西省慈善协会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争取外资企业在陕从善。联合中国衣恋集团在陕助学设立“衣恋阳光班”为贫困家庭高中生发放助学金1740万元;中国三星集团主动承担本土企业公民责任,在省慈善协会设立“三秦博爱基金”,每年捐赠1210万元在陕救灾、助残;与世界宣明会合作,近几年每年捐赠近1700多万元在陕建设以儿童发展区域为核心的系列慈善项目。
中华慈善总会大力支持陕西慈善事业发展,2003年以来援引国际药品价值17.34亿元。中华慈善总会会长李本公、常务副会长王树峰及多位总会领导多次来陕指导工作,总结推广陕西慈善工作经验。
三是创新慈善救助方式,实现慈善救助项目化,项目管理规范化,项目质量品牌化。
多年来,陕西省慈善协会对传统的慈善救助进行梳理整合,以项目化模式运作,汇集各方慈善资源,对应各方弱势群体需求,提供精准化的救助和专业化的服务。新创立了慈善教育、精准扶贫、生命之光、大病救助、关爱留守儿童、慈善墓园、慈善信托、公益创投、关爱贫困母亲、关爱抗战老兵、废旧衣物“爱为宝”、捐建苹果园、知情帮困等50多个慈善项目。在项目管理工作中,协会改变传统救助模式,实施了三大转变:项目设立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慈善救助从一般帮扶向重点救助转变;救助方式从单纯物质救助向物质救助与精神慰藉相结合转变。
20年来,陕西省慈善协会慈善项目不断创新,社会救助范围不断扩展,救助规模不断扩大,2015年募集款物总额达到4.76亿元,年度募集款物总额增长了73倍,平均以每年25.85%的速度递增,累计建立基金48支,基金总额达到11.91亿元,协议年度可用善款7015万元。今年慈善募集有望突破5亿元。在省慈善协会长达百米的功德簿上以记载着数百个爱心企业、单位和近百万爱心人士的名字。
四是网络慈善创新,以“互联网+”驱动,开创慈善工作新格局。
面对信息科技迅速发展的新形势,陕西省慈善协会以“互联网+”为驱动,开创大众行善新格局:全省统一使用国内比较先进的慈善信息化管理方案,省会官网升级改版,市、县新建网站,积极推动省、市、县三级慈善协会网站互联互通,努力实现全省一张网发布救助需求、推介慈善项目;开通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并充分利用腾讯公益乐捐平台,策划网民乐于参与、操作便捷的小额冠名基金和网捐项目 ,创新慈善募集途径,营造大众行善的社会环境。目前,陕西网络慈善募捐已取得了重大突破,今年2月份在腾讯公益乐捐平台获得许可资质后,已在网上推介了65个扶贫、济困、助医、助学、捐建项目,网上募集善款近200万元,10万余爱心网民参与了捐款行动。其中救助山阳县烫伤女孩项目,仅16个小时网络募捐20万元。
五是志愿服务创新:拓展服务项目,创新服务形式,提供精准、专业、个性化的服务。
2012年3月份,陕西省慈善协会志愿者分会成立。目前,全省慈善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兴起,已有3543支慈善志愿者团队,近30万名志愿者到农村、进社区、上门入户,围绕协会重大慈善项目积极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打造了三大节日送温暖,“一元关爱”孤寡人、爱心歌曲进社区、为母亲河披绿装、废旧衣物献爱心、慈善超市济贫困、慈善文化进大学、关爱抗战老兵等一批优秀品牌服务项目。
目前,全省志愿服务活动已从自发的、零散的、一时一事的活动向有组织、有计划、常年化的态势发展,各志愿团队与爱心企业共襄善举,实施物质救助与义工服务一体化的慈善志愿服务。 2012年以来,省慈善协会志愿者分会连续4年开展了志愿服务“创星争优”活动,表彰了174个先进集体和108名先进个人,涌现出了37人名金、银星级慈善志愿者。
六是社区慈善创新:延伸慈善事业的根系,夯实慈善事业根基,探索慈善参与文明城市建设之路。
社区是最基层的社会组织,是城市居民生活的家园,也是慈善事业的土壤、根系。慈善事业进社区既是现代慈善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近年来,陕西省慈善协会积极探索社区慈善模式,在天朗地产16个社区15万居民中开展了慈善社区创建活动。新创建的慈善社区有四个基本特征:一是慈善项目进社区,在社区内实施慈善公益项目,兴办慈善医院、慈善超市、国学馆、老年大学等。二是慈善文化进社区,在社区内组织开展“爱心歌曲大家唱”、慈善书画、诗文、摄影活动,开办慈善课堂等。三是慈善义工进社区,社区内成立慈善志愿服务队,在本社区开展慈善义工服务。四是慈善募集进社区,由社区发动居民志愿捐赠,设立社区慈善基金,所募善款在本社区内扶贫帮困。慈善社区的创建为基层慈善事业的发展夯实了根基。
七是慈善实业创新:开发慈善资源,提高慈善组织造血功能,探索慈善事业持续发展新路子。
为了提高慈善组织造血功能,为社会救助提供充足的慈善资源,2014年省慈善协会成立了“陕西慈善发展与国际交流中心”。目前,中心已投资213万元建设了年处理1500吨废旧衣物的“爱为宝”生产线,募集善款450万元在城市社区放置废旧衣物回收箱近1000个,对社会爱心捐赠的废旧衣物进行回收和综合加工利用,其中可使用的衣物经生产线消毒处理捐赠到贫困地区,不能使用的加工为工业原料,销售收入用于慈善事业。现已收集、加工废旧衣物近2000吨。经消毒处理的可用衣物近万件已发放到贫困群众手中。同时,省慈善协会与爱心企业陕旅集团签约,在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合作建设4.8万平方米的“陕西省慈善总医院”。医院为三级综合性医院,由陕旅集团投资1.8亿元建设,省慈善协会负责运营管理。此项目已于2015年开工建设,计划2018年建成使用。另外,省慈善协会还积极创建慈善超市,目前已有12家慈善超市投入运营。
八是慈善信托创新:开发慈善资源,拓展慈善领域,建立新形势下慈善事业增长点。
2015年,省慈善协会与44家金融机构代表签署合作协议,设立“大爱长安·陕西银行业普惠金融扶贫慈善项目”。金融系统首批捐资500万元,撬动扶贫信贷规模5000万元,由省慈善协会委托长安信托实施慈善扶贫项目。为全省近千户贫困户致富项目提供了信贷抵押,并承担了银行还贷资金风险。此项创新,为贫困地区群众发展脱贫致富项目开辟了慈善之路,走在了全国前列。
九是公益创投创新:积极拓展合作领域,扩大合作群体,走慈善公益联合、开放之路。
为了激发、调动各级慈善协会、NGO组织及志愿者团队自主创新慈善公益项目的积极性,陕西省慈善协会每年筹资100万元对全省慈善公益项目评比奖励,2015年评选优秀项目21个,发放奖励基金105万元,以奖代补扶持社会公益组织创建公益项目。这一创新,扶持了中小型公益组织,团结了慈善公益伙伴,拓展了慈善合作领域,发挥了慈善组织在慈善公益事业中的主力军作用,走出了一条慈善公益联合、开放之路。
十是组织建设创新:以党政机关的严谨、社团组织的活力、经营企业的效率,建设学习型、创新型、公信型、效能型的慈善组织。
随着慈善事业的拓展,省慈善协会着力加强组织建设,创新管理机制:一是建立了人才培训和人员公开招聘制度。每年开办宣传信息、项目业务、志愿者服务培训班;从社会公开招聘了19名专业人才,优化了人才结构,促进了慈善队伍专业化、年轻化。二是建立了激励机制,慈善工作量化标准,实行月评比、季考评、年考核。涌现了一批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的优秀工作人员。陕慈发展中心杨永健在分拣回收废旧衣物时发现一个装有现金、存折、证券价值32万元的塑料包,立即交到省慈善协会找到了爱心失主。三是建立了信息公开制度,利用协会官网、公众媒体及时公示慈善募集、善款使用、项目实施信息,让捐赠者放心、受助者满意。四是规范财务管理,严格执行财务预决算制度。监事会定期检查监督财务工作。由于坚持严格管理,在民间组织年检、年度财务审计,法人离任审计中,均受到了监管单位的充分肯定。
辛勤耕耘,赢来收获,陕西省慈善协会20年来创新发展的慈善业绩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受到省委、省政府及中华慈善联合会、中华慈善总会的充分肯定。协会荣获民政部“全国先进民间组织”称号;被省民政厅评为5A级社会组织,荣获中华慈善总会“中华慈善突出贡献组织”奖, 2013~2015连续3年获得民政部“中国慈善透明卓越组织”奖。
今天,砥砺奋进的20年已成为过去,历史又掀开了新的一页。未来20年,陕西省慈善协会将在新的起点上,认真学习宣传贯彻《慈善法》,以扶贫济困为己任,以学习创新为动力,传播慈善文化,创造慈善环境,动员社会爱心,大慈善布局,大项目推进,帮助社会上更多的困难群众,推动慈善事业再上一个新台阶,为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记者 钟 伟 通讯员 赵浩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