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首页 > 公益新闻 > 正文

家庭医生能否缓解“看病难和贵”

2016年06月29日 09:24   来源:慈善公益报   

  家庭医生服务是近年在国内逐渐兴起的一种医疗模式。家庭医生一般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家庭医生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整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为方向,提供长期签约式照顾。一般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医生担任。由医生和居民签约,形成“一对一”的定向服务关系,为签约对象提供个性化的保健、健康教育和指导等服务。

  日前,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医改办、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根据通知要求,2016年,会在200个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鼓励其他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开展试点,重点在签约服务的方式、内容、收付费、考核、激励机制等方面实现突破,优先覆盖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人群,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等慢性疾病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到2017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将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到2020年,力争将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形成与居民长期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全覆盖。

  家庭医生这一新的医生类型被看成新一轮医改的一个重要突破口。那么是否能真正缓解百姓“看病难和贵”的问题呢?

  家庭医生能提供哪些服务

  国家卫生计生委体制改革司(国务院医改办)副司长傅卫表示,“优质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能够使家庭医生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医疗费用的守门人、人文关怀的守门人。”

  据傅卫介绍,居民在签约后,将享受到家庭医生团队提供的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约定的健康管理服务。基本医疗服务涵盖常见病、多发病的中西医诊治,合理用药,就医路径指导和转诊预约等。公共卫生服务涵盖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规定的其他公共卫生服务。健康管理服务主要是针对居民健康状况和需求,制定不同类型的个性化签约服务内容,可包括健康评估、康复指导、家庭病床、家庭护理、中医药“治未病”服务、远程健康监测等。通过不断优化签约服务内涵来满足居民的多样化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家庭医生及其团队还会在就医、转诊、用药、医保等方面为签约居民提供看病就医的便利和优惠。一是就医方面,家庭医生团队将主动完善服务模式,按照协议为签约居民提供全程服务、上门服务、错时服务、预约服务等多种形式的服务。二是转诊方面,家庭医生团队将拥有一定比例的医院专家号、预约挂号、预留床位等资源,方便签约居民优先就诊和住院。二级以上医院的全科医学科或指定科室会对接家庭医生转诊服务,为转诊患者建立绿色转诊通道。三是用药方面,对于签约的慢性病患者,家庭医生可以酌情延长单次配药量,减少病人往返开药的频次。对于下转病人,可根据病情和上级医疗机构医嘱按规定开具药物。四是医保方面,会对签约居民实行差异化的医保支付政策,例如符合规定的转诊住院患者可以连续计算起付线等,签约居民在基层就诊会得到更高比例的医保报销,从而增强居民利用签约服务的意愿。

  家庭医生服务解决什么问题

  从国家层面来说,国际经验和国内实践证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新形势下保障和维护群众健康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医药卫生事业面临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和慢性病高发等诸多挑战,以医院和疾病为中心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难以满足群众对长期、连续健康照顾的需求。同时,居民看病就医集中到大医院,也不利于改善就医环境、均衡医疗资源、合理控制医疗费用等。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利于转变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增强群众对改革的获得感,为实现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奠定基础。

  从百姓层面来说,家庭医生将在合理控费方面发挥作用,也就是能缓解“看病难和贵”的问题。家庭医生团队为居民提供约定的签约服务,根据签约服务人数按年收取签约服务费,由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签约居民付费等方式共同分担。具体标准和分担比例由各地卫生计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价格等部门根据签约服务内容、签约居民结构以及基本医保基金和公共卫生经费承受能力等因素协商确定。

  家庭医生团队通过签约服务维护好签约居民的健康,是从源头控制医疗费用的重要措施。同时,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探索将签约居民的门诊基金,按人头支付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或家庭医生团队。对经基层向医院转诊的患者,由基层或家庭医生团队支付一定的转诊费用,进一步增强家庭医生团队控费的动力。另外,还可以探索对纵向合作的医疗联合体等分工协作模式实行医保总额付费,发挥家庭医生在医保付费控制中的作用,合理引导双向转诊。

  各地推进家庭医生获好评

  据了解,约2年前,海南省的海口、三亚等部分市县就开始推动家庭医生服务试点。运作至今,让群众获益良多。

  海口市美兰区大英路的南宝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林少玲医生是社区签约的家庭医生,对区内的“病号”分外熟悉,谁家小孩常患感冒,哪个小孩先天体弱有支气管炎,哪家老人患高血压,都了然于胸。林少玲提供的服务,便是近年来海口市不断深入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成果。

  根据签约协议规定,家庭医生必须定期给签约居民体检,尤其是签约对象中的残疾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如果他们要求上门服务,家庭医生必须随叫随到,当病情需要转到大医院诊治时,还帮助居民转诊预约。家庭医生这种“点对点、零距离、全方位”的医疗保健服务深受城乡居民欢迎。

  四川省也开展实施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举措,6月底,四川省15所医疗机构的全科医学师资和家庭医生开始为期一周的美国家庭医生系统培训。这是我国基层医疗机构面向国际做出的一项尝试。

  近年来,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广泛开展,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享受到了送上家门的健康服务。除北京、上海等地出台政策大力推广家庭医生诊疗服务外,全国各地也陆续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全科医生短缺成为最大掣肘

  尽管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将真正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但有业内人士认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还需跨过多重门槛,比如发展全科医生。目前,亟须在配套政策、人才培养等方面持续发力,从而使家庭医生签约制度更好地“落地生根”。

  据海南省全科医学学术带头人周仲华介绍,培养出的学员真正在全科岗位上的很少。周仲华团队跟踪发现,100名学员中,完成问卷调查的49人中仅有9人在从事全科工作。“这也说明目前全科医生面临着职称晋升难、职业发展路径不清晰、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周仲华指出。

  周仲华分析认为,全科医生培养乏力,进一步加剧了基层全科医生的短缺,经过全科住院医师培训后合格的全科医生到社区和农村工作,应在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予以倾斜,所以如何通过激励措施调动家庭医生服务的积极性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对于多重激励措施能否向全科医生倾斜的问题,卫计委相关部门表示,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激励措施使家庭医生团队提供更优质的签约服务。在收入分配方面,要综合考虑包括签约服务在内的绩效考核情况等因素,合理确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总量,使家庭医生通过提供优质签约服务等合理提高收入水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内部绩效工资分配时,可采取设立全科医生津贴等方式向承担签约服务等临床一线任务的人员倾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支结余部分,可按规定提取奖励基金,鼓励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二级以上医院在绩效工资分配上也要向参与签约服务的医师倾斜,鼓励二级以上医院医师加入家庭医生团队。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对家庭医生团队以及参与签约服务的二级以上医院医师予以资金支持引导。

  未来,在编制、人员聘用、职称晋升、在职培训、评奖推优等方面,将重点向全科医生倾斜,加快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提升签约服务水平。

  记者 权 敬


(责任编辑 :石兰)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延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