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首页 > 公益新闻 > 正文

关爱地贫患儿 成就健康梦想

2016年06月08日 09:16   来源:慈善公益报   

   日前在广西柳州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地中海贫血患儿大会上,国内多家民间慈善组织和知名医疗专家呼吁,我国宜推动对地中海贫血患者的规范化输血、排铁治疗,并为地贫家庭医疗费用“减负”,防止更多家庭因病致贫。

   患者家庭因病致贫返贫

   地中海贫血(以下简称“地贫”),是一种遗传性血液疾病。这一病症主要发生在我国广东、广西、四川和湖南等长江以南地区。在广东、广西两省区最严重,两省区地中海贫血基因缺陷发生率高达10%~20%。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重型和中间型地贫患者大约有30万人。输血治疗和去铁治疗是地贫患者最重要的常规手段。而根治的方法则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研究员葛均泊接受《慈善公益报》记者采访时说,“地贫患者治疗费用很高,许多患者月均输血费用超1700元、去铁费用超3300元。根据调查,70%的地贫患者父母以务农或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约90%的地贫患者家庭都面临因病致贫风险。与此同时,“地贫”治疗费报销比例较低,难以对患者家庭形成有效支持。”

   来自南宁市邕宁区6岁“地贫”患者宁子良,由于家庭贫困,目前治病已经负债5万多元。

   “像宁子良这样的患者,需要每月输血、终生输血、终生去铁。如果规范地进行输血、去铁治疗,可以活到60~70岁。治疗如若跟不上,‘地贫’患儿会很快死于心力衰竭、肝纤维化、感染等并发症。”解放军303医院血液科主任张新华告诉《慈善公益报》记者。

   “目前能够根治‘地贫’的方法,平均医疗费用40万元左右。所以这种病的患儿家庭基本上就会因病致贫。”张新华说。一方面,高额的治疗费用,让许多患者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另一方面,却是相关保障和救助配套的缺乏。

   值得注意的是,在“地贫”患者家庭类型中,低保家庭只占36%。有超过60%的“地贫”患者家庭并未被认定为困难群体。也就是说,他们很难获得相应医疗救助和生活救助。

   积极探索救助新模式

   “地贫”患儿的救助,一直为社会和众多慈善组织关注推动。此次第二届中国“地贫”患儿大会,就是2016年中央财政支持的“地中海贫血防治救助”试点项目。

   北京天使妈妈慈善基金会、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等多家民间慈善组织工作人员认为,我国宜建立三级预防体系,广泛开展公众教育,并实现婚检“地贫”基因检测全免费,对夫妻双方都是“地贫”基因携带者孕检时免费开展胎儿“地贫”基因检测,以有效预防“地贫”患儿出生。

   “我国可尝试降低或取消‘地贫’患儿输血和排铁治疗起付线,将排铁药物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并降低排铁药物价格;尝试将部分‘地贫’患者家庭纳入大病救助范围,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救助模式。”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工作人员向《慈善公益报》记者表示。

   “目前江西需要救助的14岁以下重型‘地贫’患儿约有300人左右,在‘地贫’的治疗药品尚未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的情况下,江西省慈善总会积极探索‘多方共付’的模式。”江西省慈善总会项目部负责人欧阳辉光向《慈善公益报》记者介绍。“‘多方共付’模式是指,通过慈善组织、捐赠方和患儿家庭等多方共付的方式共同分担医疗费用,使贫困患儿得以长期持续地接受到规范治疗,即由江西省慈善会援助2个月的药品费用,中华慈善总会恩瑞格患者援助项目承担6个月的药品救助,患儿家庭负担1个月的药品费用,中华慈善总会恩瑞格患者援助项目承担3个月的药品救助以保障患儿及时有效的治疗。”

   江西省慈善总会探索开展的“多方共付”的医疗救助和服务模式,对医保尚未覆盖至“地贫”患儿来说,能有效减轻贫困患儿的家庭负担,保障他们顺利有序的接受治疗,为更多的“地贫”患儿带来福音。记者 王 超

  


(责任编辑 :石兰)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延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