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如何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需要各级政府各级部门积极探求寻求创新扶贫模式,在帮助贫困人群就业的同时发展当地的产业,帮助更多的人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面对艰辛扶贫路,打通扶贫“最后一公里”需要的不只是扶贫项目,更重要的是扶贫“术”要接地气、深民心,这样才能带动贫困户的积极性。
产业扶贫得民心
俗话说:“产业兴,百姓富。” 家住云南省巍山县庙街镇盟石村宗师庆,得益于巍山县白蘑菇种植推广的产业扶贫政策,在盟石村委会的农合食用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人的指导下,几个月下来,宗师庆已初步掌握了一些白蘑菇的种植要领。
宗师庆说“虽然只是刚刚开始,但种植白蘑菇非常符合我家的实际!不耽误我照料生病的丈夫,关键是效益要比种庄稼好得多,如果种植效果好,以后我打算扩大种植面积,解解家里的燃眉之急。”
像宗师庆通过产业致富的人还有很多,通过产业脱贫致富撬动了无数贫困地区的人力、物力、财力。如今这一致富之路,已经在各地得到了实践。
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流沙河镇草冲村贫困村民刘有才告诉《慈善公益报》记者:“政府不光免费送我们猪仔,还提供畜牧专家免费技术服务、组织贫困养殖户培训,这对我家来说是一个脱贫的好机会。”另据记者了解,只要是有养殖能力和条件的贫困户,政府还会送10头猪仔,助力他们起步后,以后养殖户自己就有能力自己买猪仔了,实现良性循环,这些好政策给宁乡县的农民脱贫致富打下了基础。
“民生连着民心,要把人民群众的疾苦始终放在心上。扶贫济困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必须付真情、重实效、管长远。”日前在宁乡县扶贫济困精准化常态化工作动员大会上,县委书记谭小平表示。
在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县政府着力提高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委托培训等,引导培训服务平台向乡村延伸,开展定点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人才培训服务,让贫困农民拥有一技之长,才能够实现脱贫致富。现如今这种方式已逐步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连城县新泉镇乐江村的李家明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他告诉《慈善公益报》记者:“我通过厨师培训,已经取得了初级中式烹饪师职业资格后,在龙岩的一家酒店找到了厨师的工作,现在月收入有3000多元,还包吃住,养家是没问题了”。在龙岩市连城县像李家明一样掌握一技之长的人还在继续增多。
创新扶贫受称赞
自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西江镇岚山园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山上茶果林、田间烟稻菜、栏里猪牛羊”的模式实行后。目前,全县各金融机构共为13家龙头企业发放产业贷款1.16亿元,11,600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这种模式增加了收入,每户贫困户每年至少获得600元入股分红。刘以明有幸成了其中的一员。
“在这里上班每月工资有2100元,我把这个钱入股到基地,每年还有分红。”村民刘以明谈起与基地的合作的事地说。
据了解,会昌县在培育壮大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政策的支持下,至今已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488家,省级龙头企业8家,市级龙头企业12家。形成了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带动的关系,使贫困劳动力实现了就业致富。
“工作队给我拉来种子、肥料,不用我出钱,还请专家现场指导我怎么种植,我对脱贫致富充满信心。” 湖北省房县红塔镇邹家院村村民邹正炎说。据《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自该县工业园区管委会扶贫工作队进驻邹家院村以来,通过发展产业增强扶贫“造血”功能,邹正炎就是其中之一。
目前全国各地对扶贫工作的落实正在逐步进行,产业扶贫模式正从以往的传统帮扶模式转变成“授人以渔”的方式。只有将 “输血”扶贫变为“造血”扶贫,才能彻底实现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记者 张迎迎
(责任编辑 :石兰)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