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民政部下发了《关于做好2016年清明节祭扫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积极开展“鲜花换烧纸”“丝带寄哀思”等免费或奖励活动;组织社区公祭、集体共祭等现代追思活动;组织祭先烈、敬先贤等各种缅怀仪式;大力推广鲜花祭扫、植树祭扫、网络祭扫等文明祭扫方式,培育绿色文明殡葬理念。
需低碳环保
《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到,在清明节期间,清洁工人每天都要提前两小时到岗工作,工作量是平时的好几倍。一位负责清扫马路的清洁工对《慈善公益报》记者说:“马路边到处都是偷偷来祭拜的家属。不仅要清扫烟灰纸屑,还要捡扫家属遗留的垃圾,一整天都数不清来回多少趟了。”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的调查统计称,平均每年清明节都要烧掉约1000吨纸张,用于祭扫用品的开销每年更是高达100亿元。环保专家对《慈善公益报》的记者介绍,每烧1公斤纸钱将产生3公斤二氧化碳,烧纸钱、香枝、蜡烛、鞭炮等祭祀用品,在燃烧过程时会产生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造成局部空气污染。此外,清明节成为法定假日后,驱车外出祭祀扫墓的人员更加集中,汽车尾气和空气中的浮尘结合更加速空气污染。中国环境保护部副部长翟青表示,全国74个城市中只有8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标准,越来越多地区频繁遭遇雾霾。
迎合人们需要
为了应对各种环境问题,一种新型的祭祀方式——“网上祭扫”逐渐开始流行。全国唯一清明文化门户网站——“中国清明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的授牌下正式成立。
《慈善公益报》的记者对一些市民进行了采访,很多人对此褒贬不一。有市民认为祭祖是一件很诚心的事情,无论距离多远都应该尽量到现场祭扫,仅仅用网络祭奠未免太过敷衍。而山东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忠武则表示:“祭奠先人关键的是心情,是孝心,不必拘泥于祭奠形式,在现在这个讲求效率、速度的社会中,很多人是没有条件返回家乡祭奠的,所以网络灵堂就为大家提供了一个简单方便的平台,我个人认为这很符合现在社会节奏,是值得推广的。”
网络清明节正在一步步渗透到社会活动中,慢慢地被现代人所接受。尽管网络祭祀仍然存在一切问题,但至少不再有呛人的烟雾,也没有震耳的声响。清明祭扫,应重在内容,体现文明。将祭拜逝者的传统习俗以更加健康、文明的方式表达,倡导以鲜花换烧纸、植树祭祀等健康文明的祭扫方式,还清明节真正的“清明”。
记者 泊 伟 见习记者 李 馨
(责任编辑 :石兰)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