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熊胆业的历史
熊胆入药始于唐代(公元659年),主要用于治疗胆结石、发热、烧伤、胃疼、扭伤、肝脏及心脏疾病,偶尔也用于镇痛及保健目的。由于从野外捕获黑熊并非易事,因此直到80年代熊胆都未在我国传统中药中被广泛使用。
然而,80年代初活熊取胆技术由朝鲜传入中国并迅速在各地发展,推动熊胆的生产进入商业化发展阶段。为了获得种源,在熊胆业发展初期大量野生黑熊被从野外捕捉,导致一些地区的野外黑熊种群数量明显下降。
熊胆商业化生产的快速发展也制造出一个30年前根本就不存在的国内熊胆制品消费市场。此前,中国从未如此大规模地消费熊胆制品。
二、中国为什么要退出熊胆业?
有资料显示,中国目前饲养用于取胆的黑熊总数超过20,000头,而且每年还在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虽然早在2003年国家林业主管部门就出台政策,不再新建养熊场,但养殖黑熊的数量却持续增长。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政府相继颁布了一系列规范黑熊养殖和活熊取胆的相关措施,例如关闭非法养殖场,严厉打击野外偷猎,禁止熊胆粉用于保健品,对熊胆制品实行认证标记等,但上述努力还远远不够。
熊是野生动物,也难以被人类驯化,人工养殖环境对它们是巨大的挑战。取胆方式和养殖条件的改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熊的痛苦,但却无法消除固有的残忍。只有停止活熊取胆和彻底淘汰熊胆业,才能彰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以及为保护亚洲黑熊所做的国际承诺。
三、熊胆业的残忍无法消除
活熊取胆是典型的残忍虐待动物的案例。养殖的熊也因此承受着巨大的痛苦:除了终生被圈禁在贫瘠单调的笼舍之中,它们还要忍受长达30年被反复抽取胆汁的痛苦,甚至死亡之后还要被砍下四肢、剥下熊皮出售。
1997年,中国在“有管引流”的基础上发明了“无管引流术”,即利用动物的胆囊壁等自身组织制造一根连接体外的瘘管。抽取胆汁时只要将钢针插入瘘管,胆汁就会在压力的作用下自动流出。通常每天抽取一到两次,每次100毫升左右。
这种损伤性手术给动物造成的伤害和疼痛显而易见:首先,胆汁是熊帮助食物吸收的主要消化液,常年大量抽取会影响其生理代谢;其次,如果胆汁渗漏到熊的腹腔,会严重侵蚀其内脏;而熊腹壁上开放的瘘口也是病源微生物侵入熊体内的通道,给熊的健康带来巨大风险,极易引发各种炎症、脓肿、胆结石等疾病。
没有一种方式可以从活熊体内人道地抽取胆汁,所谓的“无痛引流”根本就不存在。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兽医协会会长、前国家首席兽医师贾幼陵教授在接受光明网采访时就曾表示:“作为一名职业兽医,我想说的是,无论采取何种方法活熊取胆都会严重影响动物的健康,都是非常残忍的,因此我号召所有兽医加以抵制。”
市场上早有可以替代熊胆功效的多种草药和熊胆合成品,也受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消费者的广泛欢迎,因此没有理由让熊再继续遭受虐待,活熊取胆必须早日停止。
四、熊胆业有可能助长野外偷猎
与熊胆业的观点恰好相反,养殖黑熊无法保护野生黑熊,也不能为野生黑熊的未来提供保证。事实上,不断扩大的商业化熊胆生产对野生黑熊的保护甚至构成潜在威胁。长白山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朴正吉研究员的一项研究显示,1986-2010年间该地区亚洲黑熊和棕熊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其中93.4%的野生黑熊从研究地区彻底消失,而猎捕是导致种群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段时间也正是养熊业在我国东北和其他地区快速发展的时期。因此,他认为人工繁殖黑熊的数量再多,也无法保护野生黑熊不被偷猎。
在亚洲地区开展的一项熊胆跨境贸易调查也揭示,在熊胆需求的刺激下,野外的熊不断被偷猎并跨境走私进入养熊场。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委托牛津大学开展的一项中国公众对熊胆消费需求偏向性的研究也表明,养殖的熊胆并能减少消费者对野生熊胆的需求。即使存在养殖的熊胆,但消费者依然愿意花高价购买野生熊胆。因此只有不断减少市场需求,才能从根本上保护野外的黑熊。
尤其令人担忧是,熊胆业主要饲养的亚洲黑熊和马来熊都是《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1所列物种,表明它们正在或可能因贸易威胁而濒临灭绝。2012年,在韩国济州岛召开的“IUCN世界自然保护大会”也通过一项动议,要求亚洲黑熊分布国开展 “亚洲养熊业对野生亚洲黑熊保护的影响”的研究和评估,并在2016年美国夏威夷召开的下届世界自然保护大会上报告相关进展。
IUCN动议还敦促亚洲黑熊分布国家关闭非法养熊场,不再颁发新的黑熊养殖许可,要求设定养殖黑熊的数量上限,同时深入开展熊胆替代品研究。韩国和越南都已禁止开展活熊取胆,并在淘汰养熊业上取得了显著进展。截止2015年6月,韩国90%以上的圈养黑熊实施了绝育手术,而越南全国养殖黑熊的数量近年来也持续下降。2012年,中国保护野生黑熊的承诺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欢迎。2016年中国将向“世界自然保护大会”汇报建议的执行情况,而亚洲黑熊的保护和未来也将再次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五、熊胆业不属于当代中国
中国熊胆业的规模居亚洲之首,但大规模生产熊胆汁却并非中国的传统。这个产业发端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也不过30年。
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国人也公开反对残忍的熊胆业。人们对野生动物的喜爱日益增长,并且更加关注动物保护工作。近日,由零点公司开展的一项针对“中国公众对熊胆制品消费的态度调查报告”显示,97.4%的公众认为“活熊取胆”很残忍,83.9%的受访者希望取缔活熊取胆业。调查还显示,大多数受访者表示目前没有、未来也不会消费熊胆制品,表明国内熊胆制品的消费空间有限,市场前景黯淡。在一个努力构建和谐,提倡责任和追求进步的文明社会,残忍的熊胆业没有立足之地。
熊胆的有效成分“熊去氧胆酸(UDCA)”的确具有治疗作用,但为了获取这种产品对熊进行养殖和残忍地取胆却违背多数人向善的良好意愿以及文明社会的道德底线。何况更加人道、可以替代熊胆功效的多种草药以及合成熊胆制品已经被消费者广泛使用。国家发改委中国投资协会文化中心主任郭紫仪在“首届亚洲黑熊论坛”上也疾呼:“相关企业、投资者和市场监管部门却要守住道德底线。养熊企业要适可而止,及时止损,勇敢迈出转型的第一步。”
越来越多传统中医也表示没有必要残忍地抽取熊的胆汁。中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导师、中国药膳研究会常务理事刘正才教授就曾表示:“我行医40多年从未使用过熊胆。中草药完全可以替代熊胆清热、解毒、消炎等功效,并且草药更便宜,效果也更好。”
由于圈养和抽取胆汁造成的伤害,养殖的熊患病率很高,让消费者也担忧熊胆制品是否安全。成都军区总医院病理科主任汪盛贤教授就曾表示:“由于多年的胆汁提取,熊的胆管系统可能会由于肝脏的持续感染而遭到损害,并可能导致癌变。从这种熊体内提取的胆汁可能混合有脓性分泌物、炎症细胞及肿瘤生成因子,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带来潜在危害。”
随着公众态度的转变,国家近年来也加大了人工熊胆的研发力度。例如2014年,中国最大的熊胆制药企业上海凯宝就获得卫计委和科技部的资金支持,开展为期两年的“人工合成熊胆粉体外培育的研究”。据媒体报道,这项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已从实验室研究进入到工厂批量生产阶段。
六、退出熊胆业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淘汰熊胆业是文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不仅有助于亚洲黑熊的保护,也有助于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越南和韩国淘汰养熊业的经验表明,只有各方开展对话和合作,才能有效推进养熊业的转型和顺利退出。既然淘汰熊胆业是国际大势所趋,我国也应及早做好准备,出台措施,积极推动熊胆业转型和退出:
1.停止繁殖,避免更多养殖黑熊遭受活熊取胆的终生痛苦;
2.加大野生黑熊保护力度,摒弃“熊胆业保护野生黑熊”的错误论调;
3.停止抽取胆汁,因为没有一种方式可以“无痛取胆”;
4.停止对熊胆制品的生产和消费的支持;
5.支持熊胆替代品的研发及成果转化。
若有关部门能及早提出淘汰熊胆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中国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以及亚洲黑熊保护等方面继续赢得全球的赞誉。
(孙全辉 世界动物保护协会高级科学顾问)
(责任编辑 :石兰)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