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首页 > 公益新闻 > 正文

新华网评:“慈善旧衣被变卖牟利”的误会从何而来?

2016年04月06日 09:21   来源:新华网   

 

   近日,杭州市废旧衣物回收桶中衣服去向成了全城人民关注的话题,有媒体暗访发现,这些废旧衣物并没有实现老百姓的爱心心愿,流向困难人群,而是被企业变卖牟利,一时间废旧衣物回收桶“蒙尘”,质疑声、愤怒声不绝于耳。

   原本以为自己捐出旧衣物是在做慈善,会帮助贫困地区的人们,没想到衣服辗转进了收购站,企业从中赚取利润,民众的震惊和愤怒可以理解。但复盘整个事件我们发现,如果简单将“骗子”“黑心企业”“根本不是捐赠”的帽子一股脑扣在涉事公司头上,似乎也不是很公平。

   早在2014年,这个由环保组织、废品回收企业以及民政、城管委等部门联合推出的公益项目就开始运行。而在杭州媒体当时的报道中,清楚写着这是“再生循环利用”项目,而项目负责人也明确表示,八成新以上的御寒物品,会捐助给省内的贫困地区或需救济的灾害地区,其他的废旧衣物当累积到几十吨后,则由申奇公司委托其下游合作企业进行加工、改造,进行再生循环利用。可见,企业原本的主要意图就是要做废旧衣物回收,只是“顺带”做慈善。为何当地群众对此的认知发生了如此大的偏差?恐怕这得从宣传推广中找原因。

   相比废品回收而言,公益事业显然更容易引起舆论关注,也更容易吸引民众参与,更何况,该项目本身就带有公益元素。因而,在推广过程中,企业或许就会有意无意地用公益的名头来为项目做宣传,而淡化其主要意图。对此,申奇公司副总经理李震也承认,为了引导民众积极参与,确实存在一些宣传上放大公益属性的行为,让公众误解。

   类似的现象,大多数民众早已见怪不怪。比如在电视广告中,商家都会或多或少进行夸大宣传,但如果夸张的成分中裹挟了慈善就会有问题。一方面,慈善是一项很神圣的事业,它照亮了人性中最善良的部分,传递着正能量,温暖了人心;另一方面,近来出现的骗捐丑闻却一次次挥霍着人们的善念,刺痛了乐善好施者的爱心,也让公众为之愤怒。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活动如果与其宣传的公益属性有所违背,必然会引起舆论反弹。

   在这起事件中,不光企业要吸取教训,政府部门同样难辞其咎。既然民政、城管委等部门参与到项目当中,那就意味着给活动做了“背书”,不少民众也确实是看中了这一点,才将旧衣服,甚至是新的衣物捐献出来。所以,一旦活动遭遇信任危机,倒霉的不光是企业,连同政府的公信力会一道受损。

   因此,既然相关部门参与了,那就不能只挂个名字,却对项目的运行不闻不问。项目前期的宣传推广是不是规范,政府部门要负责把关;废旧衣物收集上来之后如何处理、流向哪里,政府部门要及时跟进、了解情况,不能到了召开媒体恳谈会的时候,还是一头雾水。

   其实,无论是废旧衣物回收再利用还是做慈善,从本质上说都是在做好事。但不能说,因为这个初衷是好的,就可以用非常手段做宣传推广,就可以放松对项目进行监管。明明做了好事,却让人感觉上当受骗,相信这是谁都不希望看到的。


(责任编辑 :石兰)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