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诊疗后结算、住院不设起付线、出院一站式的医疗救助服务模式,让我实现了轻松就医。”手持“精准扶贫医疗服务卡”的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铜钟乡马桥村农妇黄明桃介绍说,“有病痛没钱治,怕住院费用大,如今凭精准扶贫医疗服务卡不须再掏钱了!”
能够像黄明桃实现轻松就医只是少数,“看病难、看病贵、报销难”仍是国家和社会医疗救助服务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如何织牢医疗救助网仍是一个待解的难题。
面临操作困境
“痛苦的是国外有药能治,但我们买不到,国内没有研制也没有进口。”家住河北省滦平县火斗山乡火斗山村的王志远泣不成声。在与法布雷病这种罕见病抗争两年后,弟弟王海洋永远闭上了双眼。祸不单行,对于患同样病的哥哥王海涛来说,在悲痛欲绝的同时,更多的是对未来的绝望。进口渠道并不畅通,让他们只能“望药兴叹”。
2015年8月18日,国务院公布的《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曾让王志远看到了希望,但面对“药价高,报销难”问题,“即使短期内国外的药品能够引入国内,我也买不起,因为极其高昂的药费医保也报不了。”王志远如是说。
对此,河北遗传学会副理事长、河北省第二医院副院长李震中表示,“医院和科研机构研究乏力,国内制药企业对‘孤儿药’研发生产积极性不高,相关进口药引入渠道不畅,使得罕见病‘药价贵、报销难’成了难题。”
面对这一难题的不只是王志远一家,62岁的山西省左权县农民曹四蛋身患脑瘤到瘫痪在床的6~7年间,他除了吃点止痛药,没有去医院接受过任何正规治疗。面对记者,他一直含着眼泪,用微弱的声音说出“没钱治”,就再也不肯说话。
对于上述现象,全国人大代表、哈药集团总经理姜林奎认为,治病要找准病根,开药也要对症下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关键是找准结构性矛盾。政府应尽快转变医疗救助服务方式,从根源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报销难”的问题。
创新救助模式
有关专家指出,在互联网时代,要利用网络平台、大数据等构建创新医疗救助服务模式。我国一些地方开始创新医疗社会救助模式。
据《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浙江省宁海县社会救助信息网上审批平台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的社会救助服务窗口。“与以前相比,现在看病报销真是方便啊”!浙江省宁海县的王大妈说。“这样低保、五保等医疗救助对象可直接在窗口享受按比例报销医药费。”
相较于浙江省宁海县的“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的社会救助服务窗口,日前,甘肃省天水市坚持以快捷高效医疗救助服务为着力点,推行“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有效缓解了城乡低收入家庭“住院难、报销难、救助难”的问题。使“本人申请、乡镇组织核查评议、县区民政局审批”救助程序的同时进行,简化审批手续,确保即时救助。2015年,天水市共为517,128人次的困难群众发放医疗救助金8553.03万元。
无独有偶,2015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出台了《特殊困难群众医疗救助暂行办法》,实施“二次报销”模式,让群众看病不贵。家住灵武市枣园人家小区的王合喜老人就是其中的受益者。“去年因心脏病住院,做手术花了20多万元,除去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报销的,民政局又按照特殊困难群众医疗救助规定给我报销了3万多元,自己只花了2万多元,可帮我解决了大困难。”王合喜如是说。
构建救助体系
面对医疗救助的操作困境,北京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在接受《慈善公益报》记者采访时说,要构建一个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国家医疗救助—慈善组织救助”为基础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医疗救助服务体系,这是社会多元化医疗救助服务的需要,也是人民群众之所盼。
“通过基本医保基金和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筹资方式,重点提高大病医保的实际报销比例,适度上调大病医保的封顶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刘国恩在接受《慈善公益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河南省鹤岗市出台了《城乡医疗救助暂行办法》。“儿子从出生就查出患有肠套叠并做了3次手术,一家人租住在30平方米的小房内艰难度日。”马正良说,“民政部门及时审批办理医疗保险和意外伤害险,帮我们全家渡过难关,有了生活保障,现在心里有底了、不怕了。”这让失业的小煤矿职工马正良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我能安心地在家养病,要感谢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让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李邦玉赞不绝口的是湖北省荆门市掇刀区《城乡困难居民医疗救助暂行办法》,掇刀区设定点医院设立了“一站式”报销窗口。以财政投入为主、上级补助和社会捐助为补充的城乡医疗救助专项基金,将住院费用个人自付救助比例由60%调整为70%。这让肢体残疾且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李邦玉受益颇多,“住院花费了大额的医药费。该区民政局按程序办理低保,并提供了6000元的医疗救助帮扶资金,助我渡过了难关。”李邦玉说。
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副司长刘喜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医疗救助服务应为社会救助的重要内容,社会组织对社会救助工作要投入更多关注目光,与政府一起构建一个真正托住医疗救助服务的底线。”
“只要每年缴交100元的会费,患重病的村民每年可获得最高15万元的救助。”广州市南沙区万顷沙镇成立的群众互助式医疗救助民间组织,让陈叔得到了互助的实惠。“加入互助会后,我们没有什么医疗负担,有病就放心治了。”陈叔自豪地说。
(责任编辑 :石兰)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