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明向消防官兵讲授创伤自救知识。
在重庆市合川区城北双牌坊,有一家名叫“国粹堂”的个体诊所。该个体诊所是由一位名叫张明的个体医生开办,主要从事伤科及脊柱相关疾病医治。而医生张明,却是一位右足残疾走路有些跛的残疾人。他用残足之躯,走出了一条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从医之路。
“我是从1984年开始开办个体诊所的,算起来将近三十二年了,已累计接诊10万人次以上。”张明告诉记者,三十二年来,他从不耍假、从不办生或外出旅游,平时很少关过门,平均每天接诊病人10余人次,他所医治的病人大多是骨折、软组织损伤、脊柱相关疾病、神经痛等,面对每一位病人,他除了认真治疗外,还经常宽慰病人,他非常珍惜自己的职业,也非常尊重自己的病人。由于他崇尚医德、善待病人,在社会上赢得良好的口碑,从2007年开始连续两届担任合川区第十四届、第十五届政协委员。
现年60岁的张明,是土生土长的合川人,1956年出生于合川北城小南街,家有三姊妹,他排行第二,上面是大姐,下面是妹妹。然而,运命的不幸却偏偏降临在他身上。从一出生,他右脚就患了小儿麻痹症,身体站不直,上幼儿园时右臂又患了骨髓炎险些截肢。父母四处求医,治好了骨髓炎,而先天性小儿麻痹症却未能治好。走路时,他只能弯着腰,用右手按着右膝一拐一跛走,如果走快了,还经常摔跟斗。因其走路与众不同,除有人故意学着他走路的样子拿他开心外,而且还经常有人欺负他。身处逆境的他,萌发了学医习武的念头。
“学医可以治好我患小儿麻痹症的腿,习武可以强身,不受别人欺负。” 张明说,读小学时,风行扎银针,原合川县政协大院内经常组织医生免费为群众针灸治病,为治好自己的小儿麻痹症,他也经常去扎。扎了几个月,他居然突发奇想,用自己节省的零花钱,买来银针和书,按照书上标明的穴位自己给自己针灸。他幼稚的举动,引起了个体医生汤显明的注意。汤显明不仅会中医、西医,而且擅长针灸、按摩,在汤显明的指导下,他学会了给自己针灸。
进入初中,张明的小儿麻痹症渐渐有所好转,人可以站直了,但还站不稳,走路依然有些跛,于是他便与同班同学邹文富一起练武,做双手倒立、鸡公走路等。眼见就要初中毕业,为了谋生和增强体质,他在父母支持下,拜民间名医罗携诺为师,学习针灸、按摩及中医外科;同时拜著名书画家、武术家周北溪为师学硬气功,拜著名武术家周文富为师学散打;1975年,拜著名老中医刘方伯为师学中医,在刘方伯指导下读完了中医专业大专函授。1984年,他取得执业医生资格证自主创业,在合川城北大南街开办了自己的个体诊所“健身堂”,书画家周北溪亲自为他题写了招牌。
“当我开了诊所后才明白,作为一个医生,不光要为自己治病,而且还要为别人治病,要善待任何病人;练武也不是为了争个你强我弱或报复别人,只是为了强身健体。”张明告诉记者,通过自己的治疗和锻炼,尽管走路还有些跛,但可以直立行走,不再用手按着膝盖走路了,同时别人也不再小看他,有的称他“张医生”,有的称他“张大师”,有的则称他“残足大夫”。究其原因,一是因为他有医术,不仅能够自食其力,而且还能帮助别人;二是他会武术,身体强壮,而且还经常跟随周北溪等老师参加武术表演,其个人武术绝技“顶钢叉”等在中央电视台“华夏一奇”栏目播放。
随着旧城改造的实施,张明的“健身堂”诊所由大南街搬迁至饼子街,后来又从饼子街搬迁至双牌坊。1998年,他将“健身堂”更名为“国粹堂”,旨在弘扬传统的中医文化,用针灸、整背等中医技术拯救更多的病人。
“我几天前摔了一跟斗,把右脚膝盖摔青了,痛得很,专门来找张医生检查一下。”记者采访张明时,一位名叫袁得平的老人从盐井沙溪大桥附近来到“国粹堂”,请求张明为他检查伤处,经检查,张明发现并无大碍,只需进行简单包扎而已。老人说,张医生为人实在,不夸大病情,他非常信任张医生。一位名叫周春发的中年人从四川省武胜县沿口镇来到“国粹堂”,请求张明为他治疗椎间盘突出病。周春发说,他是经亲戚介绍前来找张医生治疗的,因为张医生治好了他亲戚的椎间盘突出病。
“我原本就是个残疾人,但我对自己的人生并不悲观,同时也不刻意抬高自己、过余的乐观,我只希望帮助更多的人免受病痛之苦。”张明告诉记者,作为一名个体医生,作为一名医学界别的区政协委员,他除了尊崇医德、善待病人、为困难病人减免治疗费外,还经常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进警营为消防官兵讲授创伤自救方法、义务为消防官兵医治身体损伤、为空巢老人免费治疗、关爱留守儿童等。张明表示,既然别人信任他、尊重他,他也要对得起别人,他要用自己的残足之躯撑起一片蓝天。(周云)
(责任编辑 :石兰)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