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首页 > 公益新闻 > 正文

“厦一站汇团圆”公益项目启动 助力留守儿童家庭春节团圆

2016年02月04日 13:44   来源:凤凰公益   

  临近春节,当许多家庭享受团圆幸福之时,有一群孩子正孤独守望着村里的炊烟,遥望着爸妈离开的方向,只能在脑海里勾勒着记忆中父母模糊的身影。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留守儿童。眼巴巴盼着父母回家的他们,今年能实现团圆的愿望吗?

  2016年1月28日,厦门国际银行携手凤凰公益联合发起的“厦一站汇团圆”关爱留守儿童公益行动厦门站正式启动,该项目将为在厦务工的多组留守儿童家庭提供免费机票,助力他们春节返乡,与远在家乡留守的孩子们团圆。当天,厦门首批来自全国偏远地区的务工家庭乘坐厦门国际银行员工志愿专车前往机场,踏上温暖回家路。

“厦一站汇团圆”公益项目启动仪式现场嘉宾、志愿者与留守儿童家庭合影

 

  厦门国际银行副总裁黄大庆先生在致辞中表达了银行及全体员工对留守儿童群体的关注,“留守儿童是城市化发展中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父母将最美好的时光贡献给了城市建设。如今正值猴年新春佳节,我们希望用自身力量温暖这些孩子的内心,感恩回馈城市建设者,让更多人关注、帮助留守儿童群体及其家庭。”仪式上,厦门国际银行人力资源总监黄志如先生为留守儿童家庭代表送上免费的返乡机票、200元红包以及价值500元的新春大礼包。

  厦门国际银行副总裁黄大庆先生致辞

  作为此次公益项目的共同发起方,凤凰网高级副总裁徐进先生出席启动仪式并致辞,“作为一家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无论是报道还是实践,我们始终关注着社会公益环境的变化,致力于搭建企业、受助群体与公众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和平台。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像厦门国际银行这样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加入进来。”他表示,希望通过凤凰公益与厦门国际银行的共同努力,让更多人关注到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

  凤凰网高级副总裁徐进先生致辞

  厦门市财贸工会工作委员会主任洪辉煌先生在活动现场表达了对厦门所有外来务工人员的感谢,对厦门国际银行发起的关爱留守儿童公益行动给予高度肯定,呼吁更多企业关注城市务工人员、关爱留守儿童。

  厦门市财贸工会工作委员会主任洪辉煌先生致辞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外出务工人员大幅度增加,远观灯火辉煌的都市,人来人往的街道,仍有数千万名孩子留守在农村家中,缺少父母的关爱与家庭的温暖。数据显示,全国共有6100多万农村留守儿童——每5个儿童中,就有1个是留守儿童。春运的返程热潮多年来居高不下,购票难始终是这些外出务工人员回家最大的阻碍。

厦门国际银行人力资源总监黄志如先生与志愿者、留守儿童家庭代表合影

 

  老陈(化名),厦门一名普通的外来务工人员。10年前,他迎来了自己的第二个孩子,也开启了漫漫十年的“厦漂”路。老陈坦言,他已经连续2年没有跟孩子一起过个团圆年了。这个春节,他的愿望就是早日结束十几年的务工生活,不让孩子再留守。

  饮水思源,不忘感恩。多年来,厦门国际银行始终以回报社会为己任,积极投身公益事业,践行企业社会责任,不断向企业、社会和民众传递暖心正能量。作为城市发展的助推者和回馈社会的践行者,厦门国际银行已连续4年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关注城乡发展过程中的留守儿童问题,并于2016年春节来临之际,携手凤凰公益开启“厦一站汇团圆”大型新春公益项目,通过提供免费机票、志愿者服务、专车接送等多种形式帮助更多城市务工家庭踏上春节返乡路。

  厦门国际银行员工志愿者车队送留守儿童家庭前往机场

  在这样朔风凌冽、寒气袭人的寒冬,厦门国际银行将用爱点亮薪火,为留在家乡的孩子守卫团圆的时光。“厦一站汇团圆”行动不仅仅是一次公益活动,更是厦门国际银行送给留守儿童的新年礼物,承载着希望与梦想,传递着厦门国际银行对城市建设者的致敬与感恩。未来,厦门国际银行仍将持续推进关爱留守儿童公益项目,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助力中国公益事业可持续发展,为社会带去更多温情与关爱。

 

 


(责任编辑 :石兰)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