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首页 > 公益新闻 > 正文

你家乡的河流还好吗?

2015年12月16日 10:08   来源:人人网   

  污染折磨得我们的家乡遍体鳞伤

  这几天,北京市第一次启动了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预警提升到最高级别,一方面反映短期空气污染形势相当严峻,另一方面,也表明政府对雾霾给民众生活带来的影响十分关切。红色预警启动的第一天,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和北京市长王安顺就分头下基层调研。从现场照片看,书记和市长走在雾霾中都没有戴口罩,这不禁让人十分关切。在重度污染的空气中,各级领导干部深入第一线了解情况,也应该做好防护措施才是。

  针对空气污染发布红色预警,是一种实事求是的表现,有助于区域内大气污染治理。但是,在人们都很关注空气污染的时候,其实也应该看到,环境质量包含了多种因素。雾霾看得见,有的污染却不一定看得见。比如,你是不是就很了解你身边的水质量状况呢?

  12月6日,一场环保行动报告会发布了一幅“大学生版”中国部分河流水污染地图。50名90后大学生参与了北京科技报主办的“我为家乡测河流”活动。他们在专家的指导下,经过采样、检测、问卷调查,考察各自家乡的河水水质状况,并形成完整的报告。所调查的河流,总体水质较差,河流的总体生态状况仍在恶化。

  这个结论并没让我感到很意外。也许很多人都和我有一样的感受,家门口有条河,它有个好听的名字,却散发着不好闻的气味。我的童年记忆里就有这么一条河,每次回到故乡,我都会去看看那条河,它似乎并没有改善多少,这让我心底的忧伤都快流成了河。

  但是老实说,看到调查报告的数据后,我还是很吃惊。在送检的水样中,有82%的水体都未达到当地等级规划。钱塘江总磷指标,竟然超过了国标V类水体限制5倍,志愿者在现场十米外,就能闻到河水的恶臭味。马鞍山的慈湖上游,化学需氧量超标了6倍,采到的河水样本是铁锈黄色的,人的皮肤接触后,会感到灼烧感和瘙痒感。河南许昌,颍河支流清泥河,氨氮超标3倍。氨氮会产生什么影响呢?简而言之,致癌致畸。

  抽象的“污染”二字变成了具体的科学数据,也许我们才能真切地感受到,污染是如何折磨得我们的家乡遍体鳞伤。

  不知道你们注意到没有,今年一整年,“约谈”两个字频频出现在环境相关的新闻里。有媒体统计过,今年以来,已经有20个城市因为环境问题被环保部约谈过。市长们亲自到场,被环保部当面指出问题,还要表态整改,这画面,真替那些地方主政者们捏把汗。

  污染治理早就成了政治问题,“生态文明”的内容更是被明明确确写进了五中全会公报。环境问题被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再敷衍了事肯定是行不通了。大背景如是,市长们能不狠抓污染治理么?还会贪恋那些高污染的利税大户么?能不严肃考虑如何抛弃畸形的政绩观么?

  自上而下的治理,一定是未来最核心的环境治理方式。但和其他政治议题相比,环境治理在日常生活中的渗透可说是无处不在,呼吸的空气,喝的水,息息相关。公众有权知悉污染状况,参与监督与治理。要说根治污染、重现“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可能除了转变发展模式之外,也没有其他的答案了,这条路注定艰辛,阻力重重。若没有全社会的监督与参与,鞭策和催化,这本就带着痛感的转变恐怕将更加迟缓。

  “长了牙”的新《环保法》里,就新增了“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的内容。今年4月份,环保部官网对“水污染防治计划”的解读说,“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铁腕治污加铁规治污,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这些话说得很重,既然立下这样的决心,那自然要准备好接受公众如炬的目光。

  在我看来,“我为家乡测河流”这样的环保行动,就是一种监督和参与。尽管没有给出具体详细的治污方案,学生们的调查报告对身边河流污染状况的揭示与分析,本身就是对当地政府部门的提醒和敦促,也警示人们关注身边的污染。

  整个活动传递了许多环境常识,其实也是一次科普。要知道,环境治理、环境保护很有些知识含量,那些公开的数据信息究竟意味着什么,对于多数人而言,可能就像火星上的文字一样陌生而迷离。犀利的目光必不可少,高质量的、能够切中要害的注视,必然更有力道。类似“我为家乡测河流”这样的环保行动和科学普及,既是参与环保的渠道,也是知识的传播,它们能够拓展公众监督和参与环境治理的深度和广度。

  这份报告的调查只涵盖了部分的河流,而且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大学生志愿者们并没有完成采样,主办方也承认,由于条件所限,一些数据和结论可能和实际情况并不完全相符。但这样的深度环保行动,能够让每个年轻人都关注身边的环境,让关注成为共同治理的合力。只有监督的眼光无处不在,朴素的个体行动成为生态文明的一部分,环境治理才能真正积蓄起力量。

  昨天一整天,我都没敢让家里的空气净化器停工。一想到它以弱小之躯对抗着糟糕的空气,居然有一阵悲壮感袭向心头。被净化器扫过的屋子,真像一座孤岛。

  就连这孤岛,都只是幻想。污染可不认地界,谁都难以置身其外。我想起了远在南方的家乡,那个被长江滋养小城,自古以来就和“春江花月夜”、“竹西佳处”这样美好的意象联系在一起。然而这几年,它也常常被浓厚的雾霾笼罩。回不去的故乡,早已变了模样。

呼吸着阴霾笼罩的空气,喝着让人放心不下的水,除了“赋诗”哀叹,苦笑着编段子,将信将疑地把自己的健康“托付”给净化器、净水器,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这可不是个鸡汤味道的疑问句。所有人都明白,谁都无法偏安于孤岛,所有的行动,都可能改变命运。(作者:张静雯)

(责任编辑 :石兰)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延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