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网陕西频道11月28日电(史梦 刘娇 秦新强)“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宋人所作的《山村咏怀》琅琅上口,承载着很多人牙牙学语的记忆。
11月28日,在陕西省听力语言康复中心,3岁的小雨不停地背诵着这童谣,虽然口齿不清,但十分流利,陪在身旁的妈妈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在小雨身旁,还围着一群同龄的孩子,他们或被康复中心新到的玩具吸引,或与父母进行着简单的对话,或有老师正为其检查助听设备……
冬日的清晨,寒意逼人。眼前的一幕,让记者心中升腾起暖意,眼中又涌出泪花。因为这一个个洋溢着笑容的“小天使”,其实都是有听力障碍的孩子,他们的寂静世界因人工耳蜗的植入,渐渐有了燕语莺声,有了泉水叮咚,而全面康复,回归主流社会“道阻且长”。
赤橙黄绿青蓝紫 都是最喜欢的颜色
——你最喜欢什么颜色?
——我最喜欢绿色、黄色、蓝色、红色、紫色……
听到记者的问题,正在做涂色游戏的小梦,几乎把18色铅笔中自己说得出口的颜色,统统罗列了出来。
今年5岁的小梦来自安康,8个月时因为药物过敏导致后天听觉障碍,一年前通过国家“七彩梦”贫困聋儿康复计划,免费植入人工耳蜗,进入陕西省听力语言康复中心进行康复训练。
“刚开始无法接受残酷的现实,后来慢慢康复看到希望,现在顺其自然吧!”小梦妈妈的话道出了无数听障儿童父母的心声。哭着睡,哭着醒,是这样一个群体初罹不幸时的写照。
据介绍,遗传、难产、麻疹、脑膜炎、中耳炎、药物中毒等先天或后天因素,都可能导致儿童听障,另有相当比例儿童致聋原因不明。而安装人工耳蜗需要20万元以上,后期康复又是大笔花销,即使小康之家,经此折腾,也难保不返贫困。
于是,除了孩子经受不幸,昂贵的手术费、漫长的康复治疗、坎坷的求学之路……成为横亘在不幸家庭门前的激流险滩。“我还有一个儿子读初中,因为需要每天接送小梦,陪伴她在西安康复,大娃就留守在了家里,有时觉得对他也挺亏欠的。”小梦妈妈说。
赤、橙、黄、绿、青、蓝、紫……游戏最后,小梦果真用“最喜欢的颜色”涂出了她眼里的七彩世界。研究表明,听障儿童的视觉代偿能力较强,对色彩刺激敏感,想象力丰富。正如小梦妈妈坚信的,“上帝为她关上了一道门,一定也为她打开了一扇窗。”
用爱的力量 一起守护“地球上的星星”
——洛洛?
——不对,我是溪溪!
在康复中心,一对双胞胎姐妹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哄了大的哄小的,教了大的教小的,用她们妈妈的话说,“别人家照顾一个都难,自己还摊上俩!”或许加倍的压力,也让这位妈妈加倍乐观。“人家都说十聋九哑,但是看着这俩小家伙通过康复,现在这么活泼健谈,我觉得还是挺幸运的。”
的确,与救治不及时,终生失去语言能力的听障儿童相比,康复中心的孩子们算是幸运的。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推算,目前我国听力残疾人数达到2780万,其中0—6岁听力残疾13.7万人,每年新增2.3万人。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需要一个机会,否则,他会迷失。”这是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中的台词,它道出了阅读障碍症患儿“伊夏”的心声。和“伊夏”一样,中国13.7万听障儿童,也是“地球上的星星”,他们需要爱的力量,带他们聆听世界,带他们常态化回归主流社会。
记者到访康复中心时,四家企业正好在做公益活动,他们带来了图书、玩具等爱心物品,还带着孩子们体验了儿童交通安全训练营。“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也要等一等……模拟体验最基本的交通规则,这是孩子们走出自己小世界,拥抱大社会的很好尝试。”一位康复中心的老师这样评价。
研究表明,听障儿童康复应当是有机的、全面的,医学康复、教育康复、家庭康复、社会康复等不可或缺。同时,还要注重健全人格的塑造,关注这些特殊孩子的心理康复。因此,“地球上的星星”其实需要各方力量用爱守护。对这些孩子而言,“冬天的寒风”可能依然刺骨,但相信爱的力量,会许他们一个“暖冬”!
(为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文中孩子均为化名)
(责任编辑 :石兰)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