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首页 > 公益新闻 > 正文

山区公交线司机坚守深山 每年在家的时间不足百日

2015年11月26日 09:09   来源:现代金报   薛曹盛

  低坪村村民搭乘应师傅开的公交车下山

  司机应国富今年50岁,沈默寡言,对乘客却总是笑呵呵的。他是宁波市东方巴士服务有限公司一名山区公交线的驾驶员,每天开着公交车上四明山。蜿蜒曲折的山区道路,一趟下来光转弯就有百余处。因为工作缘故,一年当中,他在家里的日子加起来不足百天,其余时间则都在四明山上的“司机小家”过夜。尽管如此,应师傅却坚守深山8年多。

  通讯员 应刘娜 钱华荣 记者 薛曹盛 摄影 张培坚

  沿着盘山公路开公交车,全线有100多个弯道

  前天17:00左右,记者在始发站鄞江站坐上617—7路公交车,开车的就是应师傅。全程有40公里左右,一趟车开下来差不多需要90分钟。

  公交车沿着盘山公路密北线蜿蜒向上,可谓“山路十八弯”,每隔几百米就会碰到一个转弯处,有些弯度挺大。细雨霏霏,四明山上云雾弥漫,视线不太好,一路上应师傅总是不停按喇叭。

  东方巴士公司第四分公司的工作人员提醒说,“山区公交线不好开,转弯处视线不好,太危险,每到这里都要拼命按喇叭,提醒过往车辆,否则容易出事故。”

  记者注意到,公交车每个座椅都有保险带,座椅一侧都安装着扶手。一到转弯处,身体就坐不稳了。乘客李松飞住在四明山区,平时出门都会坐应师傅的车,“他开车最稳当了,基本上可以不扶扶手。坐他的车很安心,不会晕车。”

  应师傅说,一趟车开下来,光弯道就有上百处,要打起十二分精神,一点小差都开不得。哪怕是大冷天,一趟车开下来手心都会出汗,“一到周末或节假日,来四明山的私家车多了。有些车主不熟悉路况,连弯道都超车,有一次差点儿撞上了,幸好踩刹车及时,吓出了一身汗。一到雨雪天,道路塌方多,可能开着开着前面的路就塌了,一车乘客的性命都在这个方向盘上,丝毫不能马虎。”

  一年有270多天住在山上,最怕遇到下雪封路

  90分钟左右,617—7路公交车到达终点站——位于章水镇杖锡山区海拔800米的低坪村,应师傅在四明山上的家就在这里。

  鄞州有40余条山区公交线路,一半以上涉及四明山区。这其中有8条公交线路因单程运行时间长,首班车发班早,驾驶员很多时候只能在四明山上过夜,他们在山上有个特殊的“司机小家”。

  应师傅的“司机小家”只有20余平方米,分割成几间屋,布置简单。上班时,应师傅开完最后一趟车,就会回到自己的小窝。一个人做饭,一个人看电视,一个人上床睡觉。平均算下来,应师傅一年要在山上住270余天,呆在家里的日子则不足100天。

  “住在深山老林里,是不是有些不习惯?”

  “就是有些无聊,晚上村民早早就睡了,有时候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菜一般都是从镇上买来的,有时候从家里带些菜改善改善伙食。碰上冬天就要多备一些了,不然要吃苦头。”

  应师傅所说的“吃苦头”就是碰上大雪封山,驾驶员只能被困在山上。“天冷下雪就麻烦了,路封住了,公交车开不了,驾驶员就只能困在山上了。前几年宁波下了一场大雪,当时驾驶员困了十来天,只能靠那些咸鸭蛋过日子。”东方巴士公司的林经理说。

  有机会去开平原线路,村民集体跑到公司挽留

  虽然这个“司机小家”设施简陋,但在应师傅眼里,这里却很温暖。“应师傅,今天家里来客人了,加菜了。你别忙活了,去我家吃。”傍晚时分,时常有村民来邀请应师傅去家里搭伙。应师傅笑着说,好几年除夕都是在村民家里吃的年夜饭。打开冰箱,有村民送来的时令蔬菜,有他们自制的油焖笋,“在这里,一样有家的温暖。”

  “以前我们住的地方很潮湿,盖的被子都能拧出水来,现在条件好多了。能冲澡,能做饭,还有有线信号,都是村里帮忙解决的。”算起来,应师傅开山区公交线有8年多了。2008年那会儿,他曾有机会调到离家近一点的平原线路。没想到村民得知消息后,集体到公司挽留,还特意请来了记者,希望留住这名好司机。看着村民眼里的不舍,应师傅最后选择了坚守。

  山外的小辈想给山里的老人捎带柴米油盐,山里的老人要把土特产捎给镇上的儿孙,还有代充话费等等,这些额外的小帮忙,他都很乐意当起村民的“快递员”。

  “山区线路这么难开,为什么还要开下去?”

  “谁都觉得山区线难开,但总要有人开。我开了这么多年,毕竟有经验了。我不来,还要有人顶上来。”

  


(责任编辑 :石兰)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