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首页 > 公益新闻 > 正文

102岁抗战老兵遗体火化 一个月前拿到纪念章

2015年11月10日 09:42   来源:京华时报   谭青

  韩玉衡女儿手托遗像送别老人。京华时报记者谭青摄

  京华时报讯(记者马金凤)11月7日凌晨1点40分,曾参加四次长沙会战的102岁抗战老兵韩玉衡在京逝世。昨日,老人遗体告别仪式在海淀医院举行。随后老人的遗体被火化。

  志愿者泪别老人

  11月7日凌晨1点40分,抗战老兵韩玉衡在海淀医院逝世。昨日上午,老人的亲属在海淀医院为其举行了遗体告别仪式。来自北大、北航以及各行各业的“关爱抗战老兵”公益执行团队的9名志愿者,特意请假赶来送老人最后一程。

  今年已经50多岁的志愿者薛刚说,他于2012年认识韩玉衡老人,那时老人身体已不太好,这几年一直在与“病魔”做斗争,但精神状态一直都很好。11月7日中午,他突然收到老人儿子的短信,才得知老人病逝。

  “恭送亲人一路走好”,面对老人的遗体,老人的儿女一度哽咽,9名志愿者也眼含泪水。

  没留遗言安然离世

  与老人做过“遗体告别”后,老人的亲友前往昌平殡仪馆对老人的遗体进行火化。老人的长子韩志强说,父亲最近几年来的身体非常虚弱,几乎都是在医院度过的。“住一段时间,回家又得回去住院。”

  老人的大女儿韩双清说,老人患的是综合病,心脏、肾、胃都不行了,老人在最后一个月里,“只能吃流食和输营养液,最后连话都说不出来了,所以没有留下任何遗言”。

  一个月前拿纪念章

  在韩玉衡去世一个多月前,他还拿到了抗战70周年纪念章。韩志强称,知道国家有这个发放纪念章的事情,但不知道如何申请。后经过志愿者的帮助,韩志强找到了父亲的原单位,翻看了父亲的档案,看到了抗战的记录,但原单位却回复说整个单位只有6个人有纪念章,而其中并没有父亲的。

  “得不到纪念章,得不到国家的承认,父亲非常难过。”最后经过一个多月努力,原单位工作人员将抗战70周年纪念章送到了韩玉衡的手里。收到奖章,韩玉衡很高兴,虽然说话很没力气,但也一直说感谢国家。

  阅兵日见到生死兄弟

  今年“9·3”阅兵日,来自长沙的生死兄弟92岁高龄的姜立诚从长沙赶赴北京,并在组委会的帮助下与战友韩玉衡重逢,这一天,两人等了60多年。

  姜立诚,曾经在长沙第九战区司令部参谋处做文书工作;韩玉衡与姜老同在长沙第九战区司令部,在编译股做校对工作。

  “我刚到司令部那年才15岁”,姜老回忆道,二人当年是在司令部报名时认识的,韩老比他大10岁,处处都很照顾他,“1944年二人去游泳,我不太会水,差点淹死,是老韩救了我,他是我的恩兄”。

  姜老回忆,1949年,二人报名陈明仁与陈潜发起的和

  平起义。“但当时起义部队开拔时我没赶上,而韩老跟着部队,我们就这么分开了”,两人自此失去了联系。没想到两年后,两人还能再次相见。两人在病床前聊了一个小时,在激动时更是唱起了军歌。

  曾经历过长沙会战

  韩玉衡老人1913年出生于河北,年少时在天津法租界一家煤厂当店员。1939年,韩玉衡成为国民党的一名通信兵。长沙会战四战三捷,使日军惨败,死伤达几十万人。第四次长沙会战,长沙失守。1944年6月,韩玉衡跟随队伍向衡阳、汝城方向撤离。

  据有关媒体报道,韩玉衡曾回忆说,经历过最危险的一战是在1944年冬天。当时韩玉衡奉令去一支守河部队联系船只,安排人员和物资转移事宜,正办理交割手续时,突然被日军包围。韩玉衡急忙扑倒躲避,但子弹像雨点般呼啸袭来,枪声直到天黑才止息,韩玉衡站起来,发现满身衣服开花,棉衣被打了十几个窟窿。

  


(责任编辑 :石兰)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鍏充簬缁忔祹鏃ユ姤绀� 锛� 鍏充簬涓浗缁忔祹缃� 锛� 缃戠珯澶т簨璁� 锛� 缃戠珯璇氳仒 锛� 鐗堟潈澹版槑 锛� 浜掕仈缃戣鍚妭鐩湇鍔¤嚜寰嬪叕绾� 锛� 骞垮憡鏈嶅姟 锛� 鍙嬫儏閾炬帴 锛� 绾犻敊閭
缁忔祹鏃ユ姤鎶ヤ笟闆嗗洟娉曞緥椤鹃棶锛�鍖椾含甯傞懌璇哄緥甯堜簨鍔℃墍    涓浗缁忔祹缃戞硶寰嬮【闂細鍖椾含鍒氬钩寰嬪笀浜嬪姟鎵€
涓浗缁忔祹缃� 鐗堟潈鎵€鏈�  浜掕仈缃戞柊闂讳俊鎭湇鍔¤鍙瘉(10120170008)   缃戠粶浼犳挱瑙嗗惉鑺傜洰璁稿彲璇�(0107190)  浜琁CP澶�18036557鍙�

浜叕缃戝畨澶� 11010202009785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