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首页 > 公益新闻 > 正文

“幸福中国·德行天下”公益活动走进榆林

2015年10月30日 09:21   来源:新华网   晨曦

  图为大学生创业代表苏国飞(左)和老支部书记郁长林(右)。

   座谈会结束后,“幸福中国 ·德行天下”媒体采风团实地采访了80后大学生创业代表苏国飞创办的榆林市荣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种植基地。

   苏国飞为媒体介绍了自己艰辛创业的过程。2007年在走出校门之后,他就回到了家乡榆林,先后打过工、承包过宾馆,经过多年的艰幸努力,淘到了人生第一桶金。作为一名农民的儿子,面对家乡工业强、农业弱的现状,他有了从事农业的想法,在国家“三农”政策的引导下,坚定了自己投身农业的决心。“2013年,通过深入的调研考察,我与同学共同创办了榆林市荣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已完成初期投资。”苏国飞表示,年轻人白手起家创业,既没有经验、没有资金,也没有人脉、没有依靠,全凭自己摸爬滚打,边走边看边琢磨,其中的酸甜苦辣冷暖自知。

   他介绍说,在榆林市、榆阳区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帮助与指导下,荣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项目于2013年启动,于2015年1月注册成立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生产基地位于榆林市榆阳区岔河则乡排则湾村,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地带,主要经营发展现代化特色农业。自2013年项目启动以来,公司已经累计完成投资2000余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流转。目前,已流转承包土地8500亩,基本实现马铃薯种植收获的全程机械化操作。

   凭借“机械化、规模化、信息化、产业化”四大品牌优势,2015年荣泽公司已向榆林市农业局提交了“市龙头企业”评审申请,并经专家组评审。苏国飞说,按照公司初期发展规划,在发展规模上,计划在5年内,通过流转承包土地和开发治理荒漠的方式,在沙漠中开垦良田,变沙地为绿洲,将生产基地总规模扩大到10万亩,建立集生态农业、绿色农业、设施农业、特色农业于一体,集种植、养殖、加工、销售和技术研发于一体的大型高科技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在发展思路上,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中心,抓住毛乌素沙漠地区无污染和原生态的有利区位优势,在基地内种植马铃薯、水果玉米和牧草、药材等初级农产品;成立马铃薯种薯研发中心,进行马铃薯品种引进、良种繁育和技术推广,并发展以全粉加工为主的马铃薯深加工;利用牧草、玉米秸秆等发展养殖业,为基地提供纯天然绿色肥料。最终形成生态循环产业链条。在经营模式上,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与周边百姓结成利益共同体,通过产业联合、技术支持、就业优先等方式,带动周边百姓共同致富,实现资源共享、发展共赢。

   但他也提出,因为公司地处偏远的沙漠边缘地带,基础设施不完善,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电力供应不足,电压不稳,在灌溉过程中常有断电的情况;交通不便,物流不顺畅,特别是雨季,道路通行比较困难;没有互联网,信息不畅,无法开展网络营销;金融机构对农企不够支持,特别是在当前经济下行形势下,企业融资十分困难。这些问题,周边其他农业企业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在府谷县实地采访中,有“当代愚公”之称的榆林市府谷县老高川镇郭培林沟村老支部书记郁长林的事迹也给媒体采风团留下了深刻印象。

   郁长林表示,输血式的扶贫从根本上解决不了问题,他就是要带领村民们选择更好的种植项目,因地制宜,采用股份制的形式每年给村民分红,把农村建设成为幸福农村,实现曾经的梦想。

   郁长林说,他来自最基层、最贫困的陕北农村——陕西省府谷县老高川镇郭培林沟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从小由于家境贫寒,不能坚持读书,初中毕业后就回到村里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当时,他就有一个梦想,什么时候能过上跟城里人一样的舒坦日子,像城里人那样,逛公园,看电影。

   当时,通过辛勤劳动和不服输的精神,郁长林成了村里第一批万元户和致富人,也被推选为村支部书记,他的梦想就是:一人富不算富,要带领全村人脱贫致富奔小康。

   但是,老高川镇山高沟深,土地贫瘠,老百姓人均耕地不足半亩,而且祖祖辈辈靠天吃饭,长期以来困扰着老百姓的生存与温饱问题,他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村里的口粮地解决,组织全村村民,开山填沟平地。从1992年开始到1995年3年的时间,通过全村人3年不分昼夜的辛苦劳动,开垦出100多亩平整的土地。但是,在靠天吃饭的黄土高原,光有土地是不行的,后来请了水利专家,帮助村里打深水井,把这100多亩黄土高原土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水浇地。当地村民特别高兴,解决了口粮和吃饭问题。这在当时的陕北高原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府谷县特别作为试点,邀请所有的乡镇参观学习,成了府谷县的一张农业名片。

   郁长林说,2005年他创办了第一个企业——府谷县亨厂机制兰炭有限责任公司,年产兰炭达6万吨,几年下来公司的净收入高达2000多万元。2010年,为了响应府谷县政府老高川工业园区规划的有关政策,他又筹建了第二个企业——府谷县金誉活性炭有限责任公司,年产量达60万吨。几年下来他的个人资产也达到了几千万。他虽然致富了,可村里的老百姓还生活在温饱当年的水平,此时的他就一直在思考,能为村里的父老乡亲做点什么。刚开始,他只是单纯的想到输血式扶贫,自已出资无偿资助当地村民达几千万元,在他的帮助下,几个村的村民现在都达到小康的生活水平。

   郁长林说,经过几年的无偿资助他感受很深,输血式的扶贫还是从根本上解决不了问题,尤其是老高川镇地处陕北与内蒙古接壤区,山高沟深,土地贫瘠,老百姓人均耕地太少,还是七零八落,长期以来困扰着老百姓,再加上长期在村子周边挖煤,造成大面积塌陷、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老百姓是富裕了,可是每天都呼吸着粉末、污染严重。他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点什么?不能把子孙后代的饭碗也卖了,黄土高原的农民还是要离不开黄土地的。所以,他就大胆提出要为当地四个自然村(郭培林沟村、秦家沟村、哈拉界沟村、大伙盘村)平整土地,尤其是在宝山煤矿采空塌陷、水灾、火灾隐患突出的尾矿废墟上治理出一块沙漠绿洲——1400亩的陕北“黄土地航母”。

   2014年,在府谷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县发改局立项,林业、畜牧、国土等相关部门批准的采空塌陷、水灾隐患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在充分尊重村委会意见后,召开了全体村民会议,又挨门逐户了解村民意见,刚开始村民意见不统一,经过多次交流沟通,最后,终于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同意平整土地。

   郁长林表示,完成该项目共耗资约1.4亿元,当时他办企业存下来的几千万还不足零头,于是又找亲朋好友四处筹钱,在这期间,宝山煤矿挖到的尾矿残煤收入也全部投入到了这个生态治理项目。地平整好了,紧接着又为村民打了两口深水井,确保土地的灌溉。为了不让水土不流失,又能治理生态环境,他们又在地的周边种植了树木。

   郁长林说,“接下来,我准备带领村民们选择更好的种植项目,因地制宜,将利用好这1400亩的土地发挥最大的产值和效益,就像华西村一样,让子孙后代都成为股东,采用股份制的形式每年给村民分红,把他们村建设成为幸福农村,也实现曾经的梦想。”

   张一帆最后表示,这次媒体采风活动取得了鲜活的一手资料,对整合社会资源、搭建企业与政府、社会媒体的交流平台、推动循环经济、资源互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互联网+行业的创新活动、推进地方政府和企业加快战略调整实现和谐共融,将发挥重要作用,更有利于营造积极的舆论氛围和幸福社会。他透露,“幸福中国·德行天下”大型公益活动为期一年,到2016年9月份结束,之后将举办“幸福中国公益高峰论坛”对活动进行总结。(晨曦/文)


(责任编辑 :石兰)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延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