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首页 > 公益新闻 > 正文

两岁女孩被拐卖到山东 25年后找到亲人

2015年10月28日 10:28   来源:重庆晨报   

  妹妹张瑞红。

  养父与张瑞红儿时合影。

  姐姐罗太平。

  22日下午,张瑞红拿到姐姐的电话号码,她激动地拨了过去。电话那头的姐姐罗太平,在一阵惊喜之后哭出声来。这是两姐妹中断音讯25年后的首次通话。

  25年前,因家庭条件无力负担两姐妹,于是满两岁不久的张瑞红,被父亲送给别人。10月22日,姐姐罗太平才弄清真相,妹妹张瑞红被送走后,就被人卖到了山东聊城。

  “妹妹发来一张小时候的照片,我立马认出来了。”罗太平说,她比妹妹大14岁,妹妹离家时的样貌,一直刻在她心里。

  心里的秘密 养父母说她是永川朱沱人

  10月21日是重阳节。当天早上,一则寻亲的QQ消息被转发到永川车保姆群里。记者为核实真伪,拨通了消息中的电话。

  接电话的女子叫张瑞红,是山东聊城临清人。她向记者陈述,自己两岁时被拐,到今年已经25年。她听养父母说,她应该是重庆永川朱沱人。

  循着这条唯一线索,她加过几个永川QQ群,发布寻亲的消息。可一年多过去了,她始终没收到一直期待的回音。

  养父母已77岁高龄。去年时,两老把她的身世真相和盘托出。“我们年龄大了,这事压在心里,怕成为一辈子的遗憾。”养父张朋峨说。

  1990年夏天,两岁的张瑞红被人带到山东聊城的松林镇姚楼村。当时50岁的张朋峨考虑,膝下没有子女,决定花钱买女养老。他清楚记得,养女进门时,身着黄色衣服,右胸前有颗明显的胎痣。

  在山东生活两年后,张瑞红被养父带进相馆,拍了张她儿时的相片。

  寻蛛丝马迹

  她在永川QQ群发寻亲消息

  起初,张瑞红想找到人贩子。根据张朋峨的记忆,将养女送来的是个四川女子,改嫁到山东聊城临清市,其组建的第一个家庭在重庆永川朱沱镇。

  然而,张瑞红顺着线索查到,贩卖她的女子已在几年前去世。“确认她已去世时心里非常失望。”张瑞红说,线索中断让她的寻亲路扑朔迷离,“可能这辈子都找不到了。”

  即使这样,张瑞红心有不甘,总抱着一丝希望。她没事会混进永川的各大QQ群,顺便发个寻亲消息。一次偶然机会,她得知人贩子有个女儿,落户在重庆永川。

  张瑞红通过当地派出所,找出了人贩子的户籍信息。10月21日当天,记者多次核实后,将手里掌握的信息提供给了永川区公安局。同时,通过微信公众号“永川万事通”,及时发布张瑞红的寻亲故事。

  当天,永川区公安局将信息反馈给朱沱镇派出所,并立即对掌握的信息进行分析。在经过大量调查和核实后,10月22日晚,有民警联系记者说,已初步确认其亲属但还需最终确认。

  开口叫妹妹

  她感觉自己找到了娘家人

  首先联系到的是罗太平,也就是张瑞红的亲姐姐。罗太平是重庆江津人,外公家在永川朱沱镇,两地仅一江之隔。换句话说,张瑞红家是在江津,但离朱沱很近。

  罗太平目前在厦门打工。民警联系她时,她非常惊讶,但她相信是真事。“接到电话时我相信是真的。”罗太平说,她当时激动得要哭,也决定立马请假回老家。

  10月22日晚上,两姊妹终于通上电话。“她一开口就叫我妹妹,当时我立马就哭了。”张瑞红说,听对方这样一叫,心里立马觉得有谱了。“真感觉自己找到了娘家人!”

  听张瑞红说话带着哭腔,罗太平也没控制住。两姐妹这通电话打了三个多小时。罗太平也在这时才知道,妹妹被父亲送出去后,又被人贩子卖到了山东。

  张瑞红被送出前,一直是罗太平背来抱去。“妹妹的样子我记得很清楚,被送走时我满16岁了。”罗太平说,她当时阻止过父亲,还被父亲打得不轻。

  最近这几天,两姐妹互相加了微信,几乎每天晚上要聊两三个小时。

  家人难团圆

  父亲去世母亲已失联20年

  两姐妹的父亲几年前已经去世。张瑞红一听这事,鼻子突然一酸,控制着情绪没哭出来。

  “你受委屈了,但你被送走也不见得全是坏事。”两姐妹平静后,罗太平笑着劝妹妹说,“你不晓得我挨好多打哟!”

  昨天上午,罗太平告诉记者,父亲年轻时心情不好会打她和母亲。很多痛苦的记忆,她说宁愿不去回忆。因骨子里对父亲有些恐惧,她平时很少与父亲交流。

  “父亲偶尔提起妹妹的事,说几句就打住了。”罗太平说父亲可能还是很后悔。说到母亲时,她也不知去向,也不知道是生是死。

  20年前,父母去新疆做事,下火车时,父母走散了。父亲回来说,母亲在火车上精神失常,下火车时被淹没在人群中,不知去向。

  听说母亲失联已经20年,张瑞红伤心地哭了。“现在照相方便,我也找到家了,但全家人没法团圆了,看来还是回来晚了。”张瑞红说,她决定等养父身体好转,请假回家里转转。

  生活充满爱

  养父催她赶紧回老家看看

  张瑞红说,她是养父母的掌上明珠,从小养父母都舍不得打骂。在山东的25年里,除血缘亲情的缺位,她的生活还是充满爱。

  在她提供的几张照片中,记者能清晰看到,养父张朋峨抱着儿时的她,笑得合不拢嘴。正是因为这张照片,姐姐罗太平一眼就认出了她。

  “家里就我一个孩子,养父母对我也好。”张瑞红说,77岁的养父母身体大不如从前,自己和丈夫不能出去打工,只好在家种地陪着二老。

  去年寻亲线索中断时,张瑞红试图放弃寻亲。养父的一席话,让她非常感动。养父告诉她,亲生父母当年或许是无奈,但不管怎么说,能找到就要找,找到后哪怕递杯茶水,也是尽孝。

  这几天,养父身体有些虚,但他每天都催促她,尽早抽空回老家看看。

  本报记者 郭发祥

  


(责任编辑 :石兰)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