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至24日,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亚太儿童早期发展网络组织、联合国“每个妇女,每个儿童”项目中国合作伙伴网络共同主办的“第四届反贫困与儿童发展国际研讨会暨亚太儿童早期发展2015年会”在北京举行。
此次大会是在中国举办的首个讨论反贫困与儿童早期发展问题的国际大会,旨在交流各国在儿童发展和扶贫事业方面的实践与经验,推动儿童发展目标的实现。
对儿童投资是最有效投资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发表书面致辞表示,全球各国在儿童发展领域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在2030年实现联合国在营养、教育、水资源、卫生、气候变化、性别平等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加大力度进行早期干预,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创新资源投入,推动政府、民间组织、私营部门及学术界携手合作。潘基文还肯定了中国通过南南合作关爱其他发展中国家妇女和儿童方面的做法。
中国教育部副部长鲁昕高度肯定了投资儿童教育尤其是贫困地区儿童教育的重要作用,强调“对儿童投资是最有效的投资”。
中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王国强指出,促进儿童早期发展,对于提高儿童在未来的健康水平、教育成就、获得更公平的经济与社会机会方面作用显著,并且能有效阻止贫困代际传递。
但作为弱势群体,谁来为之买单是一个重要问题。“在儿童早期发展领域,世界银行每年投入30亿美元,目前共有133个项目,涵盖130多个国家。”世界银行中国教育、卫生和社会保护业务协调人葛蔼灵说,世行有评估儿童早期发展的数据库,愿意提供模型在中国农村进行一些试点。
与会各国代表分别介绍了本国在促进儿童早期教育、卫生方面的努力,并形成共识,认可“仅靠政府努力显然不够,需要强调两性平等及民间组织的作用”这一观点。
儿童监护问题需引起社会关注
“儿童早期发展中的儿童保护”分组讨论环节,民政部社会事务司救助管理处处长倪春霞指出,中国有大量未成年人面临着家庭监护的缺失、不力甚至侵害,儿童监护问题应引起人们关注。
“从2012年我们就开始做未成年人保护的试点工作,试图摸索出一套以家庭监护为基础、以社会监督为保障、以国家监护为补充的监护制度。”倪春霞说,在儿童保护方面,很多国家有一个最重要的制度——强制报告制度。但在中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虽倡导大家及时报告,但并未把它作为强制性的义务。
“我们在试点过程中通过培训和引导来增强这种报告意识,希望未来能把强制报告制度纳入国家的政策法规之中。”倪春霞说。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介绍,在民政部指导下,从2010年起,我国的“村儿童福利主任”模式开始在河南、四川、山西、新疆和云南5省区进行基层试点工作,邀请大学教授对儿童福利主任进行专业指导,以便他们能运用专业的方法了解、评估儿童和家庭的需求,将相关社会服务和社会救助带给需要帮助的孩子们。
目前,该试点工作已覆盖了5省(区)120个村的7万余名儿童。5年以来,这些儿童得以健康成长,没有发生一起虐待儿童的现象。10月16日,民政部召开“百县千村”基层儿童福利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启动视频会议,在全国试点推广该模式。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资源依然匮乏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肺炎和腹泻是造成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全球每年因肺炎和腹泻导致的死亡儿童率占29%,每年因腹泻类疾病和急性呼吸道感染而死亡的儿童超过350万。
对此,王国强表示,虽然我国在建立和完善儿童医疗保障制度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与此同时,我国城乡地区之间儿童健康水平的差距依然较大。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资源依然匮乏,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不足,儿童医疗保障水平还不够高,儿童疾病仍然是导致家庭贫困的重要因素之一,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保障贫困地区的儿童健康仍然任重道远。”王国强说。
(责任编辑 :石兰)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