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0日拍摄的暂被叫停的丹阳市前艾中心小学在建的塑胶跑道。 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权威调查“缺位”,谁来守护孩子健康底线?
一个多月以来,多地已出现近10起塑胶跑道“涉毒”事件,相关部门和单位纷纷介入调查。江苏、上海等地还对区域内塑胶跑道进行全面排查,防堵“漏网之鱼”。
江苏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处长杜伟表示,省教育厅已责成有关单位对出现的问题,必须委托权威监测机构进行检测,并就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检测结果。
但遗憾的是,至今还没有一个权威的调查结果能够解答公众疑问:塑胶跑道和孩子头晕究竟有无关联?跑道究竟有没有毒?有毒物质来自哪个环节?
一位塑胶行业的知情人告诉记者,目前对塑胶跑道的监管侧重事前的材料检测和事后的空气检测,对施工生产环节的监管比较薄弱。由于校方经常催着完工,一些施工人员会使用固化剂缩短工期。“固化剂大都有毒,而且国家现有标准对固化剂的使用并没有明确规定。”
江苏省教育厅新闻宣传办公室主任杨树兵指出,目前,自筹自建的塑胶跑道项目是要求委托有资质的权威机构进行检测,并且如果发现有问题,要公布材料供应商和施工方单位。“涉及我们教育系统的相关责任人,一定严肃查处,一追到底,绝不姑息。”
“杜绝校园‘毒跑道’,地方教育部门固然难辞其责,住建、环保、质检等部门也不应袖手旁观。”江苏省教育建筑设计院院长王珏说,目前教育设施建设主体多元,除了教育部门直接建设,还有开发商代建、地方政府代建等。尤其是各方代建的教育设施,相关部门应在招标、施工、验收、检测等关键环节加强监管,杜绝层层转包、以次充好等问题,消除校园安全隐患。
一些滞后的标准也应尽快修订完善。罗振扬教授认为,针对一些检测盲区,相关部门和企业应紧急行动起来,以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态度,直面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完善和检测标准,让相关产品质量与时俱进。
(责任编辑 :石兰)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