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首页 > 公益新闻 > 正文

“重阳”节俗今存几何?“敬老”主题仍未得到很好体现

2015年10月22日 09:23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上官云

小朋友与老人共做重阳糕。 孟德龙 摄

  10月21日(农历九月初九)是传统的重阳佳节,古时曾有不少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不过,记者在连日的采访中发现,社会节奏渐趋加快的今天,这些传统的节俗正在慢慢丢失。而“重阳敬老”的主题,似乎也并未得到很好的体现。

  “重阳放假”呼声仍在

  在吃重阳糕、插茱萸辟邪等各类节俗之外,重阳节还有一个重要的含义:敬老。近年, 除了“常回家看看”已入法之外,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还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但不少网友表示,多数时候重阳节正处上班时间,无法陪伴父母。

  或许正是因为该原因,将老年节(重阳节)升格为法定假日的呼声一直存在。记者随机采访16人,其中有14位受访者表示,老年节当天应该放假,多给年轻人一个回家陪伴父母的机会,让“重阳敬老”名副其实。

  不过,也有人持不同意见。已经工作数年的小陈表示,不一定要放假。节日的目的是呼吁人们铭记以及传承美德。敬老是个道德范畴,但是现代人似乎只做到了法律要求的赡养,虽养之但未必待之以善。心里有老人,天天都是重阳节。

  对此,文化学者张颐武表示,假日制定应该适当,也不应过多,“目前三个中国传统节日中秋、春节、清明等均作为假期,真正弘扬敬老的意义或许并不需要每天在一起,而是要做到将其融入进内心,并在日常生活中反映出来”。

  传统节俗尚存几何?

  其实,无论是此前学者的提议,将重阳节同时定为“中华父亲节”,或是大家一直呼吁的恢复重阳节旧有的有益习俗,无不表现出对传统节日的重视。然而,记者在重阳节临近之际的采访中却发现,对这个节日的习俗不甚了解者大有人在。

  “如果不是看到电梯里的电视广告,我都几乎忘了重阳节快到了。”一名资深编辑表示,不知道按照过去的习俗,重阳节该怎么过,“至于你说的什么重阳糕,我们一家人连做法都不知道,也没吃过”。

  另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在接受采访时则告诉记者,自己老家在山东,过去年轻的时候会和父母一块赏菊花,即便不按照传统的重阳节习俗出去登高、插茱萸,也会尽量选择重阳节前后的某一天,一同出游,“不过现在情况不同了,很多过去的老习惯都渐渐没了”。

  “我们家从来不过重阳节,这个日子跟平时工作日没啥区别。”一位年轻的受访者则干脆利落的回答道。

  针对这种现象,王娟表示,目前,重阳节的节俗已经消失了很多,存留下来的比较少了,“不过这也难免。因为重阳节的文化内涵、习俗很大程度上都是跟菊花有关系的。起初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菊花受到古人很高的评价,重阳节本就叫菊花节,但后来菊花传入西方,被当作了‘墓地之花’。随着西学东渐,这种花语又传回国内,并且产生很大影响。”

  “原本附加在菊花上的价值观念没有了,很难说相关传统节俗的保留。”王娟称。

  中国传统节日都有“孝道”成分

  自古以来,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一直将传统佳节的相聚看得极为重要,这也与中国传统的“孝道”观不无关系。张颐武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他认为,这是社会的根基,可以调节个人、社会上的种种不顺利。

  “尤其在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中国人注重家庭的特点尤为重要。”张颐武表示,近年来国家、民间对重阳节等传统佳节愈加重视,就说明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回归,“社会需要有共同价值观,而传统文化中自有其需要的一套具体内涵”。

  “中国的传统节日里都有孝道的成分,但到了今天的社会,很多人与家族成员的关系不那么亲密了,而是仅仅对父母有最直接的亲情感受。所以在重阳这一天,用这样一种方式来表达孝道,当然是可以的。”在提到设立“中华父亲节”等呼声时,萧放如是说。

  而在民俗专家王娟看来,单纯“放假”或者将重阳节定为“中华父亲节”的措施,似乎不太能解决重阳节传统民俗渐渐丢失的现象,“重阳敬老也不是‘重阳节’本原最主要的含义。不过,如果官方可以组织一些相关的活动,相信经过慢慢发展,情况会发生很好的改观”。(上官云)


(责任编辑 :石兰)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