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本报就“高龄老人刷养老卡”进行调查报道
本报讯(见习记者 郑林)昨天,本报刊发了《高龄老人刷养老卡被重复收费》的报道。北京青年报记者在进一步采访中发现,养老助残“券变卡”后,由于“看不见、摸不着”,不少老人都存在担心金额出错的忧虑,而为了记住消费金额与卡内余额,有些老人需要保留每一笔消费的存根,更有不识字的老人自制消费账单,累加后核对余额。还有一部分高龄老人,干脆把养老卡交给子女保管消费。
不少老人曾出现金额存疑的情况
北青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对思维比较清楚、可以独立使用养老助残卡的80岁以上老人来说,即使遇到金额存疑的情况,一般也不会去核对消费的金额与具体的明细,往往都是“只要大数目对上就行,小数目差不了多少”。
今年83岁、家住阜外大街的董奶奶告诉北青报记者,今年8月份,她曾觉得卡内的钱对不上,当时也怀疑“是不是商户刷错了”,但是因为儿媳有时也会拿自己的卡去超市买东西,想着是不是她拿去用了。“到底什么情况,我也没寻思清楚,也没好意思问儿媳妇,最后也就算了。”
此外,也有老人因错误估算养老助残卡的余额,消费时出现“钱不够”的情况。82岁的王奶奶说,今年7月份的时候,她拿着养老助残卡去附近的美廉美超市买东西,在结账的时候,收银员说卡里的钱不够,老人疑惑:“每个月都有100块钱,买这么点东西,怎么会不够呢。”再三确认后,老人只好用现金进行结算。“当时幸好身上带钱了,不然东西就买不成了。”
不了解查询方式,自制消费账单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在养老助残卡消费的过程中,多数老人用于核对金额的依据仅是两张“购物存根”。王奶奶从口袋掏出养老助残卡,卡套里叠着每次消费的存根,记者看到,两张存根一张上面标明单次消费的总金额与卡内余额,另一张标明购置物品的清单与单价。“每次买完回家用消费的金额加上卡内的余额,大概就知道对不对了。”
养老助残卡的服务对象多是80岁以上的老人,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基本不会操作智能手机,无法通过下载“北京通e个人”APP的方式查询交易记录。朝阳区团结湖街道的黄奶奶告诉北青报记者,她在京客隆超市看见过APP的下载宣传页,但“太麻烦了,没有下载使用过”。黄奶奶也向记者确认,自领卡以来,她保留着每一笔消费的小票。
相较而言,那些不识字的老人使用养老助残卡则更加麻烦。82岁的张奶奶因为没有文化,为了能记住消费金额,她便自制自己能“看懂”的消费账单。据她介绍,她将每次消费的金额都记录在一张白纸上,“因为我不识字,只把数字记下来,买一次东西就在下面记一下。”张奶奶表示,其实以前用券的弊端主要就是不能找零,有时需要多花钱。“如果券能找零,其实也挺方便的。”
老人用卡困难 养老卡交子女保管
相比于这些记忆力尚可、可以独立使用养老助残卡的老人,养老助残券变卡后,很多老人的养老助残卡已经完全交给家属支配。家住密云县的李奶奶因为没有接受过教育,连自己的姓名都不会写,而养老助残卡的许多服务单位又要求必须签字,所以自己就用不了了。她告诉北青报记者,“以前用券的时候自己还能用,现在用卡,必须家人陪着。”据介绍,她已经把养老助残卡交给儿子保管,每次需要什么都让儿子去买。
李奶奶这样的情况并不是孤例,阜外大街的韩奶奶每次也都是女儿带着出门消费,自己从来没有使用过养老助残卡。“我女儿一个星期带我去一次超市,购物的小票都在她那里放着。”至于卡内的余额,韩奶奶告诉北青报记者,“我从来都不知道。”
声音
能否提供每笔消费明细
有家属向北青报记者提出建议,除了养老助残卡之外,能不能提供类似存折的东西,这样每一笔消费的明细与余额都可以白纸黑字地记录下来,可以消除老人用卡时的疑虑。刘先生告诉记者:“养老助残卡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群体,鉴于他们的年龄,甚至他们的子女都很少接触网络,养老助残补贴一步到位实现完全信息化让老人和家属一时难以接受。此外,如果存在消费疑虑,家属还需要通过各种查询渠道,通过超市、农商银行、民政局等渠道进行查询,这也会增加各方面的工作量。”文/见习记者 郑林
(责任编辑 :石兰)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