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首页 > 公益新闻 > 正文

德国邮政敦豪出资100万欧元缓解难民危机

2015年10月08日 10:02   来源:新浪公益   

  2015年9月30日,全球领先的物流服务供应商德国邮政敦豪集团日前对局势紧张的欧洲难民潮作出快速反应:宣布出资100万欧元,用于帮助解决近期欧洲大批难民的安置问题。同时,集团将联合公益及慈善机构,在住房、就业等方面帮助难民更好融入社会。DHL员工也将作为志愿者全力为难民提供帮助和支持。

  这也是德国邮政敦豪集团长期以来系统地进行灾难救助活动的一部分。联合相关专业机构,德国邮政敦豪集团已经制定了初步的计划,从语言学习、技能培训到创造工作机会等方面为难民提供支持。同时,10,000名员工志愿者将为这些项目在本地的实施提供志愿服务。

  与此同时,德国邮政敦豪集团于9月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全球志愿者日”活动,集团向全球员工发出倡议,鼓励员工积极参与社区公益活动,在社会环保、教育救助等方面提供帮助。

  德国邮政敦豪集团首席执行官安鹏先生表示:“作为一家在全球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化企业,我们希望和我们的合作伙伴一起,为难民融入社会作出贡献。在这个过程中,秉承着我们长期的志愿服务传统,我们的员工们将和NGO组织展开广泛合作。”

  “我们将始终把对环境和社会的责任贯穿于企业的运营发展中。这是德国邮政敦豪集团战略不可分割的部分。”德国邮政敦豪企业传播执行副总裁Christof Ehrhart表示,“全年DHL都有许多员工积极参与到志愿者活动中。我们希望通过为期一周的‘全球志愿者日’推广,将全年的志愿者活动气氛推向高峰。我们相信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员工不仅给当地社区带去帮助,与此同时,也会将新鲜的想法和观念带回公司。”

  成熟的志愿者体系,迅速应对灾难性事件

  DHL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成熟志愿者体系,使其在面对灾难性事件时,有能力作出迅速反应。自2008年以来,“DHL全球志愿者日”项目至今已连续举办八年,志愿者项目覆盖亚太、美洲、欧洲、中东和非洲,集中在—— 绿色环保(GoGreen)、灾难援助(GoHelp) 和教育发展 (GoTeach)三个领域。

  2013年,DHL宣布将全球志愿者日项目由传统的一周延伸到全年,以进一步加强对社区公益的支持。2014年,全球共有108,000名DHL员工积极参与“全球志愿者日”项目,在近117个国家开展了超过1700个社区公益项目,贡献总计245,000小时。

  德国邮政敦豪还专门设有“企业责任基金”以支持世界各地的全球志愿者日项目。员工志愿者每年有两次机会申请下一年度的公益项目资金支持。

  八年承诺,公益足迹遍布中国20余座城市

  作为第一家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快递公司,中外运敦豪凭借着在快递物流方面的核心优势,创造了国际化公司在中国快速成长奇迹。与此同时,中外运敦豪长期致力于投身社会公益事业,用实际行动践行与当地社区协同发展承诺。

  2014年,来自中外运敦豪的近5000名员工在工作之余,参与到42个公益项目中,累计奉献了13,000多个小时,以实际行动支持社区的学校、公益组织和福利机构,为儿童们带去关爱。回顾八年来的公益足迹,中外运敦豪在各个领域均结下累累硕果。在儿童发展方面,公司携手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共同发起为期三年的长期公益助学项目“小书包,大未来•DHL爱心背包行动”等。在环境保护方面,公司在上海世博会城市地球馆中展示了气候保护项目以及GoGreen产品、环保交通运输技术和实现高效城市物流的新概念。在灾难援助方面,中外运敦豪携手扶贫基金会的“加油计划”项目,使雅安、鲁甸地区超过3000名儿童从中受益,帮助他们心理抚慰和重建信心,投入新的生活。

  中外运敦豪董事总经理、DHL快递亚太区执行副总裁吴东明表示:“饮水思源,中外运敦豪的成长和成功离不开中国市场。回馈社区、倡导企业责任是我和公司每一位员工的心愿。中外运敦豪拥有中国最强大的国际快递服务网络,遍及中国95%的人口聚集区和经济中心,我很高兴中外运敦豪能够成为推动志愿者活动的中坚力量。”


(责任编辑 :石兰)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